武漢最早的鐵板燒不是在高檔五星級酒店里,就是藏在高端樓盤一角,來客非富即貴,因為你想吃到最好的牛肉,最好的海鮮,價格一定是不菲的。彼時的鐵板燒一定是端著架子,擺著姿態的。
幾年過去了,再看鐵板燒,已經自然形成了一種分級,金貴的富豪食堂有之,超高性價比的套餐自助有之,甚至還有以大眾消費為主打的鐵板料理。它們共同的繁榮,正是鐵板燒進入一個全民享受的時代。
一張2、3厘米厚的鐵板,標準溫度在270度,一個帶著高帽子能與你侃侃而談的大廚,是鐵板燒幾個必備要素,鐵板因為可以達到很高的溫度,所以很多食物只有在鐵板上才會有獨特的鮮味,外殼焦香,內里鮮嫩,肉類和海鮮最容易在鐵板上超水平發揮了。在大廚中,鐵板燒對大廚要求是最高的,所以通常鐵板燒大廚素質都很高,基本上一個好的鐵板燒大廚要達到7-8年的功力,才可以說是爐火純青。禾牧鐵板燒主打臺灣牌,早年家中就有人在臺灣經營鐵板燒,后來前往上海發展,在上海帶出一批有扎實功底的鐵板燒師傅,這些師傅組成現在禾牧強大的班底。而大漁鐵板燒師傅幾乎走遍全國各地,在全國不同地域的輪崗,也使他們經驗豐富。
我們要向那些肯在食材上下功夫的鐵板燒店子致敬,不惜血本的食材,不惜成本不惜人工的自調醬汁,才打造出最佳的味道,我們總是最容易從鐵板燒這個門類里找到那些很用心在經營的餐廳,比如zizi021、比如禾牧。
我們也要感謝那些抱著理念“讓每個人都來吃鐵板燒”的館子,不管物價如何上漲,始終都在堅持用好的食材,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鐵板的一口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