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23—27日,由中共金塔縣委縣政府、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敦煌學學會主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甘肅教育出版社、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蘭州商學院敦煌文化研究所、河西學院協辦,金塔縣文化體育局、文物局(博物館)、地方史志辦公室、旅游局承辦的“居延遺址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甘肅省金塔縣成功召開。會議代表180人,加上地方學者和文史愛好者,會議規模達200余人。
會議收到大陸、臺灣、香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漢簡界、敦煌學界的170余名學者的168篇論文,內容涉及漢簡釋讀、簡牘綜論、秦漢屯戍、津關制度、秦漢經濟、社會生活、制度研究、秦漢西域、民族語文、歷法方術、歷史地理、絲路交通、敦煌文獻、石窟藝術、明清走廊、藏傳佛教、語言文學、金塔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旅游開發等方面,此外,還有近年考古新發現的介紹等多個領域。會議采用主題發言和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大會設立三個分會場,先后舉行開幕式、大會主題發言、18場次分組討論、24日晚上的大會主題發言、閉幕式、26日的全天學術考察。
參與大會主題發言的專家學者有:秦漢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王子今教授《肩水金關簡“馬禖祝”祭品用“乳”考》、西北師范大學李并成教授《金塔綠洲歷史變遷考》、酒泉市文物管理局楊永生局長《居延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分析與路徑選擇》、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藤田勝久教授《肩水金關與漢代交通——傳與符之用途》、清華大學歷史系侯旭東教授《西北所出漢代簿籍冊書簡的排列與復原——從東漢永元兵物簿說起》、蘭州商學院高啟安教授《漢“居延置”所在置喙——以居延里程簡E.P.T59:582為中心》、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劉樂賢教授《肩水金關漢簡所見新莽代漢史料》、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馬怡研究員《漢畫所見簡牘時代的書寫》、臺灣彰化師范大學陳文豪副教授《論簡帛學與簡牘學》等。敦煌學方面,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楊寶玉研究員《法藏敦煌文書P.2942作者考辨》、敦煌研究院文獻所沙武田研究員《角色轉換與歷史記憶——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的藝術史意義》、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馮培紅教授《隋代酒泉小考》、敦煌研究院文獻所趙曉星副研究員《莫高窟第361窟的藝術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寇騫《敦煌文書P.3016v〈厶乙致令公狀〉相關問題考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柴冰博士《敦煌所出P.T. 818、ITJ 705及Or.8212-108〈說心性經〉對〈首楞嚴經〉的引用探析》、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趙晶博士《羽25v〈倉夫令狐良嗣牒〉初探——兼論〈倉庫令〉宋1的唐令復原問題》、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簡佩琦博士《河西走廊薩埵太子本生敘事與圖像之互文性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