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照春
大多數女性都知道,流產,特別是人工流產,容易引起出血、感染、盆腔炎、子宮內膜炎、內分泌紊亂、子宮穿孔、繼發不孕癥等,軀體和精神創傷都很大。然而,流產還會增加女性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則鮮為人知。
丹麥哥本哈根血清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美國心臟病學會(AHA)2012年科學年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說,流產女性在15年內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風險極大。動脈粥樣硬化會造成血管內膜增厚變硬、管腔狹窄、血栓形成或管壁破裂等,從而發生急性心肌梗死、腦梗塞和腎血管性高血壓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研究人員從丹麥保健注冊庫中選取了100余萬例1977-1988年妊娠時無心腦血管病史的女性,其中8191例有1次或1次以上死產,151 808例有1次流產,28 398例有2次流產,5 979例有3次流產,2 406例有4次及其以上流產。隨訪發現,流產次數與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風險呈現強烈的量效關系。也就是說,流產次數越多,風險越大。發生1次流產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風險是無流產史女性的1.11倍,腦梗塞風險是無流產史女性的1.13倍,腎血管性高血壓風險是無流產史女性的1.15倍:發生2次流產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增加1.18倍,腦梗塞風險增加1.22倍,腎血管性高血壓風險增加1.12倍:發生3次流產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風險增加1.85倍,腦梗塞風險增加1.43倍,腎血管性高血壓風險增加1.78倍:發生4次以上流產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風險增加2.08倍,腦梗塞風險增加1.89倍,腎血管性高血壓風險增加3.78倍。同時發現,這些風險在不同年齡組中并非平均分布。流產時的年齡越小,此后15年內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風險越高。在育齡期后期流產的女性中觀察到的風險較小。
如今不少女性把避孕不當回事,意外妊娠就采用流產解決。有的首次流產后還不吸取教訓而再次妊娠,自以為是“過來人”,咬咬牙還能過去。尤其是一些未婚先孕的少女,人工流產不僅帶來軀體疼痛、器官損傷及其對健康的長期或終生影響,還會造成心理上的折磨,極易出現恐懼感和罪錯感,精神或情緒異常失落,經常做噩夢,學習和工作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因受不了某些社會和家庭成員的責難而自暴自棄,用極端的生活態度作賤自己;有的甚至采取自殘、自殺等極端舉動。
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暫時不準備生育的女性要堅持科學避孕,切勿依賴人工流產的辦法終止妊娠,以免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