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民
65歲的老王近2個月覺得吃饅頭咽得不順暢,喉嚨還有點疼痛,服了消炎藥也不見效。于是懷疑是食管癌,趕緊到醫院檢查,結果診斷是食管炎,老王這才松了一口氣。
吞咽困難是指食物咀嚼后經過口咽部進入食道,再由食道進入胃內的過程發生了障礙。患者感覺所吃的東西咽不下去,且胸部發堵,嚴重時只能進流質飲食如水或果汁等。此時,很多人就會想到是食管癌,擔憂害怕,驚慌失措。其實,還有許多疾病可以引起吞咽困難,切不可草木皆兵,過度恐慌。
食管炎除吞咽困難外,還有吞咽疼痛的癥狀。進食后或側臥時,可發生胸骨后燒灼樣疼痛,直立后立即消失。疼痛可放射至頸、背部,發作時口中反酸或有苦味,嚴重的病人會因返流的胃腸液刺激而引起局部痙攣。
食管型頸椎病患病早期,病人吃硬東西時感到吞咽困難,胸骨后有燒灼、刺痛等感覺。隨著病情發展,吃流食也會感到難以下咽。輕度者仰頭時癥狀出現,低頭時癥狀消失;中度者吞咽硬質食物時困難,但可吞咽流食和軟食;重度者僅可進湯水。
彌漫性食管痙攣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病因不明,可見于任何年齡而無食管炎基礎;后者多繼發于反流性食管炎、腐蝕性食管炎等疾病,易與心絞痛相混淆。主要癥狀是吞咽困難與吞咽疼痛,多由情緒激動等精神因素而誘發。吞咽疼痛可位于前胸,甚至放射至前臂,含化硝酸甘油常能緩解疼痛。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吞咽困難多呈間歇性發作,病程較長,食管下段(即狹窄上方)擴張明顯,常見食管反流,反流量較大,不含血性黏液,夜間平臥時可因嗆咳而驚醒,甚至導致吸入性肺炎。
胃-食管反流病因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失常,抗胃食管反流屏障功能喪失,引起胃、十二指腸內容物經常反流入食管,最終導致食管黏膜慢性炎癥,甚至形成潰瘍。主要表現為胸骨后灼熱感或疼痛,伴吞咽困難,多由酸性、過冷、過熱食物誘發的食管痙攣引起。病變顯著者,在食管鏡或胃鏡檢查時,可見黏膜呈炎癥、糜爛或潰瘍表現。
食管憩室為食管向外突出的小囊。食物進入其內部,使憩室逐漸脹大,壓迫食管而出現吞咽不暢,癥狀時輕時重,并發炎癥時可出血,甚至穿孔。
食管裂孔疝胸腔與腹腔由橫膈膜分開,食管從胸腔進入腹腔與胃相接,其穿過橫膈膜處叫食管裂孔。老年人橫膈肌萎縮,裂孔處薄弱,當腹壓增高,如排便用力、劇烈咳嗽、打噴嚏時,胃的一部分內容物便會通過裂孔進入胸腔,造成食管裂孔疝。此病常并發食管下端炎癥或潰瘍,導致吞咽困難。
腦血管疾病由于中樞和周圍神經在吞咽過程中起調節和控制作用,因此患腦血管病如腦梗塞、帕金森病、老年癡呆癥等,也可引起吞咽困難,應加鑒別。
神經官能癥患者在吞咽唾液時咽部不適,有梗阻感,但進食或注意力分散時,該癥狀消失。這多屬神經官能癥,中醫稱為“梅核氣”。但需排除器質性疾病后方可下此診斷。
其他如食管良性腫瘤,主要是平滑肌瘤、息肉、囊腫等,以及食管周圍淋巴結腫大、左心房明顯增大、主動脈瘤等,如壓迫了食管均會導致吞咽困難。但根據癥狀、體征、x線、CT、MRI等輔助檢查可分別作出診斷。
出現吞咽困難時應做食管鋇劑x線和內鏡檢查,以了解食管狹窄的部位和程度;CT有助于了解肺及縱膈是否有占位性病變;食管測壓則是從功能上了解吞咽困難的動力障礙。吞咽困難由于病因不同,處理措施亦不同。原則上應減輕或解除癥狀,治療原發病,防止并發癥。應注意飲食的質和量,有食管和賁門狹窄時,應進少渣食物,甚至只進流食。少數病人要插管,經胃管鼻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