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駿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頸椎骨關節及軟骨、韌帶、肌肉等組織的退行性病變或繼發性病變,使頸椎附近的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到壓迫、刺激或失穩等損害,所引起的癥候群。由于受壓組織不同,表現的癥狀不同,治療措施也有很大區別。因此,正確認識頸椎病分型,是非常重要的。
神經根型頸椎病由頸神經根受壓所引起。患者表現為頸肩疼痛,向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頸后伸或咳嗽、噴嚏、用力大便時加重,并有上肢發沉、酸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脫落現象,手指和前臂麻木、疼痛;部分病人可有頭暈頭痛和耳鳴。查體可見頸部發僵,活動受限,患椎棘突或肩胛骨內上角有壓痛,上肢及手指感覺減退、肌肉萎縮,臂叢牽拉和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頸椎拍片有病理性改變。
椎動脈型頸椎病由于椎動脈受壓,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以位置性眩暈為主的一系列癥狀。患者易發血管性頭痛,呈發作性跳痛或脹痛,陣發性加劇,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晨起、轉動頭頸及乘車時加重。可有眼前一過性發黑或閃光等先兆,常伴有惡心、嘔吐、出汗、心慌、憋氣、血壓異常,或面部、口咽部疼痛、麻木、刺癢、異物感。眩暈發作時感覺自身或與周圍景物一起旋轉,或站立不穩、自覺地面移動,或突感下肢發軟而摔倒,但意識清楚,能自己站起來;可有視物模糊或復視、發作性視力減退、視野缺損或失明、幻視等。有些患者可伴有眼瞼痙攣、結膜充血、角膜感覺減退甚至潰瘍形成、淚腺分泌障礙、突眼及青光眼等。查體可見頸部活動受限、壓頭試驗陽性。頸椎拍片有病理性改變或旋轉性移位。
脊髓型頸椎病因脊髓或脊髓前動脈受壓所引起。患者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主要特征,早期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無力、疼痛、僵硬、顫抖,走路不穩、發飄,有踏棉感,繼而上肢發麻、握力減弱,持物易墜落。重者可有便秘、排尿困難、尿潴留或尿失禁,甚至臥床不起。也可并發頭昏眼花、吞咽困難、面部異常出汗等交感神經癥狀。按壓迫部位不同,又分為半側型、交叉型、中央型,以及脊髓、椎動脈、神經根同時受壓的復雜型。患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有頸部勞損或外傷史。查體可見四肢肌張力增高、肌腱反射活躍或亢進,踝陣攣和髕陣攣陽性,并出現一些病理反射。重者可發現痙攣性步態和脊髓頸椎病手的特殊癥狀。拍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或椎體后移,頸椎后緣骨質增生并突向椎管內,椎間隙狹窄,椎間孔縮小,MR可直接顯示脊髓受壓情況,腦脊液動力檢查有不同程度的梗塞表現。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由于頸部交感神經纖維被壓迫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如五官癥狀,表現為眼球脹痛、怕光、流淚、視物模糊、瞳孔擴大、眼前冒金星、飛蚊癥等,或眼球下陷、眼瞼下垂、眼目干澀、瞳孔縮小等;鼻咽不適、疼痛、鼻塞或有異物感:耳鳴、聽力減退或耳聾:咽喉不適、發干、異物感、噯氣、牙痛等;頭面部癥狀有頭痛或偏頭痛、頭暈,面部發熱、充血、麻木等;血管運動障礙有肢體發涼、麻木、疼痛、水腫及皮溫降低等血管痙攣癥狀,或指端發紅、燒灼感、疼痛及腫脹等血管擴張癥狀;神經及汗腺功能障礙表現為皮膚發紺發涼、干燥、變薄,多汗或少汗,毛發過多或干枯、脫落,指甲干燥無光澤,以及營養性皮膚潰瘍、低燒等;心血管癥狀表現為心慌心跳、心律紊亂、心前區疼痛、陣發性心動過速、血壓異常等。其他還有惡心、噯氣、胃脘不適疼痛,溏便或便秘,尿頻、尿急、遺尿、尿不盡,失眠多夢,女子月經不調等。查體時可見頸部活動障礙,或活動時有摩擦音;頸部觸診有壓痛,肌肉痙攣,棘突或橫突偏移,棘間隙變窄或寬,項韌帶鈍厚等。頸椎拍片顯示頸椎有病理變化。
混合性頸椎病由于頸神經根、椎動脈和脊髓解剖位置毗鄰,若頸椎退變同時壓迫上述組織,可出現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頸椎病癥狀。此時應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所見,進行綜合分析,做出確切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