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龍
小王特別愛吃火鍋,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每周至少也要吃一次。涮羊肉、海鮮丸子、豆腐泡等自然少不了。每次去超市,看著冰柜中品種不同、價格各異的海鮮丸子,他就會想起那個困擾他多時的問題。
一分價格一分貨,在海鮮批發市場,大蝦每500克最低也要25元左右,螃蟹每500克的批發價也在30元以上,這丸子怎么低至七八塊,貴的也不過一二十塊錢,遠低于海鮮價格呢?貴點的丸子口感還好一些,低價的丸子不僅吃不出一點海鮮味,而且粉得厲害。這樣的海鮮丸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海鮮丸子——模仿海鮮的丸子
蝦丸、蟹棒、墨魚丸等海鮮丸子,是火鍋的最佳拍檔,許多人都有和小王相同的疑問。海鮮丸子有一個非常專業的學術名稱——“仿生食品”。
據東北農業大學唐炳仁教授介紹,所謂“仿生食品”,就是仿生物食品,即用人工原料制作成類似天然食品口味的新型食品。例如以前有人造肉、人造雞蛋等。這些蝦丸、蟹棒等海鮮丸都屬于仿生海洋食品。
如果你仔細看這些速凍海鮮丸的包裝說明,不難發現,其成分與名稱并不相符。如蟹肉棒,基本成分為“魚糜(糊狀魚肉)、水、大豆蛋白、淀粉、食品添加劑”;個別產品的成分中甚至有雞肉或豬肉,螃蟹根本沒有出現在配料表上。再如蝦丸,配料顯示為“魚糜、淀粉、水、白砂糖”等,有的含有蝦粉,但是均不含蝦肉。這些海鮮丸的配料說明中,大都沒有具體比例和重量,僅有個別品牌標示出“魚糜+豬肉+魚肉≥25%”。
因此,這些海鮮丸只是從形態、口味上“模仿”天然海洋食品,并不是真正的海鮮,外觀、風味、彈性、口感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營養價值更是無法和原生海洋食品相比擬。
健康隱患——并非是杞人憂天
仿生海鮮食品的制作,離不開調味料和食品添加劑,即通過添加特定海產品風味的調味料,調配出與海產品鮮嫩風味相似的口感,再通過色香保留材料,如環糊精、魔芋葡甘露聚糖等,使這種風味保持更久。需要提醒的是,目前使用較多的仍然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必須嚴格限制在安全用量范圍之內,以免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也應避免二次污染。如食品車間的設備、包裝材料沒有有效消毒,導致物品上殘存的微生物與食品接觸后迅速繁殖;防蟲防鼠除塵設施不足;工作人員不注意個人衛生或患有傳染性疾病,都可能影響食品的質量安全。
不過消費者們也不用太擔心,只要是正規廠家的產品,應該沒有質量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