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夫
【內容摘要】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知識積累,文化傳承意識淡薄,致使中國傳統文化在高中教育階段失落現象嚴重。要拯救失落中的中國傳統文化,高中語文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增強文化意識。在立足教材文本、挖掘提煉文化內涵的同時,提倡誦讀吟唱,借助網絡平臺,探索教學新模式。注意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寫作表達的實踐應用;通過經常舉辦課外活動,結合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研究性學習,積極搭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平臺。
【關鍵詞】傳統文化失落 高中語文教學 拯救對策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語文讓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可是,在現今的日常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功利性,語文教師更多的是注重作家作品的介紹、生字生詞的講解、文章內容的歸納總結,而忽略了文本文化和情感內涵的解讀,這種現象最終導致了語文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民族意識的淡漠。筆者打算從以下方面來嘗試改變這種現狀。
一、立足教材文本、挖掘提煉內涵
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充滿著古人對自然社會、人生人類的關愛和思考,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我在上蘇教版《史記選讀》第一課《太史公自序》時,定下不同知識目標:第一課時:看那流年的波瀾—梳理其人事件;第二課時:想那英雄的魂魄—想見其人精神;第三課時:聽那歷史的哭聲—感受其人哲思。在第三課時重點探究中,我挖掘了李陵和司馬遷、屈原和司馬遷,引導學生深入探究。①兩個共同隱忍活下來的人,一個不甘心就此在失敗中了斷一生,做出了最為恥辱的決定:投降匈奴;一個不甘心就此“輕于鴻毛”的死掉,“沒世而名不稱”,選擇活下來,接受最為恥辱的宮刑。活下來的動力:受父命、寫時代、明使命、彰人性。②一個選擇自投汨羅,一個選擇忍辱而活。屈原的死是偉大的,因為它表明作者對荒謬世界的背叛,個體以“死亡”的形式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顯示自己的最終沒有被屈服;司馬遷的屈辱不死也是偉大的,因為它體現出韌性的戰斗,并且給我們以樂觀的啟示:偉大而頑強的個性可以在對體制的激憤與抗爭中完成自我的使命,實現自我的意志,個性甚至是不可以被打敗的。于是,我們看到司馬遷寫《史記》不是在寫歷史,更多的是在寫人,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人性,解讀人生。
二、注重誦讀吟唱,多方激發興趣
語文課本中的唐詩、宋詞、元曲占有相當的比重,它們篇幅大多短小精悍,韻律講究抑揚頓挫,結構體現起承轉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在作品中均有所體現。教師可使學生在誦讀、吟唱中進入意境,情感從中得到激發,產生心靈的共鳴,這是其他學科的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比擬的。
如《祭十二郎文》歷來被稱為“至情、至性”之文,可采用多種誦讀方式——大聲讀、輕聲讀、分組讀、全班讀、交替讀、示范讀……的結合,指導學生把握文章悲痛的感情基調,注意排句、呼告的語言形式和文言虛詞尤其是語氣詞的用法,進行或高或低,或疾或徐的誦讀,從中感受作者與十二郎之間深厚的感情以及他對后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三、借助信息網絡技術,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和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合,不僅有利于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新模式,而且為語文教學有效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諸多便利——營造學習氛圍、創設審美情境;變零碎的朦朧印象為完整清晰的畫面;化抽象難點為形象具體。
在完成了必修3的唐詩教學單元之后,我布置了一次課外作業,課題是《感受大師的魅力》。要求學生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平臺主動搜集相關文化知識,在自主的前提下鼓勵、引導學生集體參與問題的討論、共同編訂資料,探究材料中蘊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因為李白與馬鞍山結下的不解之緣,所以大部分同學都集中筆墨寫李白,寫他傳奇的一生,贊他獨立不羈的個性,驚嘆他的才情、感受他的傲骨。雖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嘗試,但我覺得很有意義。
四、寫作實踐應用,強化拓展鞏固
學生將積累感悟的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到寫作實踐中去,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寫作一方面可增強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與激情,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的綜合素養。如《管仲列傳》我們就可以從這幾個角度來立意:①千里馬需要伯樂。管仲是千里馬,鮑叔就是伯樂。如果沒有鮑叔對管仲的充分了解和無私舉薦,管仲縱有天大本領也沒有施展的機會;②相信自己,風雨兼程,定能成功。管仲的成功之路坎坷泥濘,哪怕是淪為階下囚,他也從未懷疑自己而放棄遠大志向,終為齊相,成就功業,千古流芳; ③寬容別人,成就自己。齊桓公寬容管仲,不計前嫌,在管仲的輔佐之下,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成春秋霸業。
五、兼顧課外,在活動中傳承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講授一些傳統美德故事,然后再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演講辯論,在活動中滲透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如上完《蘇武傳》,就組織學生就“蘇武的忠誠是愚忠嗎”進行辯論。辯論雙方各執一詞,據理力爭,場面異常激烈,正反雙方都當仁不讓。通過此次辯論會,學生們明白了忠誠的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21世紀的今天,對黨對國對人民要絕對的忠誠,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六、開發專題研究,搭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平臺
依據新語文課程理念,我們還可以通過開發校本課程、借助研究性課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增加閱讀量,激發閱讀興趣,從而加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時空。
1.開發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要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為知識內容,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我們生活城市的歷史和人文資料,立足于學生的文學積累、情感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品位。開發了校本課程之文化論著《〈論語〉拾粹》和詩歌與散文系列《唐詩攬勝》。
2.實施研究性課程
學生在高中階段須獨立或合作完成某研究性課題,這種合作探究的研究模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習視野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外的時間里真正的感受、體悟傳統文化。作為老師的我可以提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一些課題以供參考:《三國演義》中的詩詞欣賞;金庸小說和中國文化的反思;古代文學家和飲食文化;從蘇軾的一生看古代貶官現象;“三十六計”的實際應用等。
誠然,加強對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遠非高中語文學科所能一力承擔,但無論是出于時代的發展對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還是出于響應新課程改革的呼喚與健全中學生人格的需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師都應當有這樣的一份追求和責任,對高中語文教學如何有效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展開研究,尋求激發高中生熱愛傳統文化的平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拯救失落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樓宇烈.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 郭瑞林.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 謝蘭榮. 中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歷史發展及其文化反思[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4).
[4] 蔣雪艷、杜曉霞. 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教育[J]. 山東教育,2000(26).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紅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