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師:我們在初中的時候學過孟子的文章,請一個同學為我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孟子。
生1: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亞圣”。孟子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師:對,孟子是古代讀書人的精神楷模。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一書,與《大學》、《中庸》和《論語》一起,并稱“四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
我們初中時候學過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請問這里的“道”指什么?
生:王道。
師:“道”是指王道,與當時盛行的霸道是相對的。“得道”即為施行仁政。孟子周游列國,為的是向各國統治者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初中老師有沒有說過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另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國也》,一起來了解一下孟子所說仁政的具體內容以及孟子是如何推行他的主張的。
二、疏通字詞,夯實基礎
師:我們課前對這篇文章已經做了字詞方面的預習了。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課文,別的同學認真去聽,看看在字詞方面還有哪些疑惑?
生2朗讀全文。
師:嗯,聲音洪亮,咬字清晰。有沒有字音方面的失誤?
生3:“養生喪死”的“喪”應該讀第一聲。這是個多音字,讀第四聲有“丟失”的意思。而在這句話中“喪”字是詞類活用,名詞的為動用法,“為……辦喪事”。作“喪事”解釋時,是讀第一聲的。
師:不錯。能辨析多音字的字義。還有沒有?
生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應該讀第四聲。
師:為什么?這個也是多音字嗎?
生3:因為這里的“衣”活用為動詞了,是“穿著”的意思。
師:我們以前也接觸過這個字的這個用法的。在哪篇文章呢?哪句話?
生3:《荊軻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師:補充一個字。生2在朗讀的時候注意到通假字要讀通假以后的音很好?!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其中“無”是通假字,通“毋庸置疑”的“毋”,意為“不要”,而不是“沒有”。可是“毋庸置疑”的“毋”也還是讀第二聲的。
師:課前請同學們整理了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現在我要當堂檢查一下你們的預習情況。
生4生5歸納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不求全面,一二即可。
PPT1 教師補充:一詞多義(兵、勝、然)
1.棄甲曳兵而走:兵器(師:“兵”有哪些義項?①進兵北略地:軍隊;②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兵器;③方急時,不及召下兵:士兵?!肚G軻刺秦王》)
2.……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盡。(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游褒禪山記》。)
3.河東兇亦然(何為其然也《赤壁賦》:代詞,這樣);填然鼓之(蘇子愀然《赤壁賦》;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作詞尾表狀態,……的樣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過秦論》:(雖然)這樣,但是。)
師:“然”還有什么用法是我們經常提到的?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队伟U山記》:轉折連詞,但是,卻。
(教師適時指導文言字詞學習方法:積累文言字詞,要做到聯系舊知,舉一反三,結合語境,合理判斷。)
師:疏通了文言字詞,只是拿到了閱讀文言文的一把鑰匙。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字詞的層面,還要去一覽文章的精彩。
三、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在哪幾段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生:五、六段。
師:概括地講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包括哪兩個方面的內容?
生6:順應自然,發展生產。在此基礎上還要努力發展教育,尤為提倡尊敬老人。
師:是啊,儒家特別強調倫理教化,尊敬老人這一點在當今的老齡化社會更應大力提倡。
PPT2 師:孟子的理想國是?(五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民生安樂,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師:多么美好的一幅藍圖??!就像是《禮記·大同》篇所言“老有所養……”生齊背“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師:可是孟子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張呢?梁惠王想跟孟子探討的是什么話題?
生:民不加多。
師:梁惠王為什么希望自己國家人口多?
PPT3 介紹背景(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戰國時代,長年戰亂,人口減少;人口多,勞動力充足,兵源充足。“生丈夫(男子),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乳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糧食)”(《勾踐滅吳》)
師:可見,增加人口是國富兵強的有力保證。梁惠王為了增加人口,他是怎么做的?
生:“河內兇,則移其民與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師:他的辦法就是一個字,移,乾坤大挪移。(生笑)那么梁惠王怎么看待自己的舉措?請一個同學為我們大家朗讀一下第一段,體會梁惠王內心的真實想法。
生7朗讀第一段。
師:能站在梁惠王的角度,融入自己的感情。你覺得梁惠王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7:他很委屈也很自負。
師:哦?從哪看出來的?
生7:他說自己對于國家,十分盡心了。而且說鄰國的統治者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這么用心的。就像是班上有的同學說我讀書很用功啊,下課都在埋頭做作業,我的同桌在學習上可沒我這么用心。為什么我的成績不見提高,他的成績也沒下降呢?(生笑)
師:是啊,所以梁惠王的心里是憤憤不平的。為什么我盡心竭力了,結果卻不能盡如人意呢?他說這話時連用了三個語氣詞“焉耳矣”有何作用?
生:加強語氣。
師:《蜀道難》開篇也連用了三個語氣詞“噫吁嚱”,表達對蜀道的驚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第一段,體會虛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生齊讀第一段。
四、吾豈好辯哉?吾不得已也?。ㄐ蕾p孟子的論辯藝術)
師:那么面對這個問題,孟子該怎么回答呢?孟子知不知道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真正原因?
生:知道的。
師: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王好戰。
師:喜歡打仗,當然是民不聊生,人口減少。那么,孟子能不能直接指出問題的根源?比如這樣說,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
生7:不能,這樣說會惹惱梁惠王的。我們普通人都不能接受別人的正面批評,何況是手握兵權的國君呢?弄不好會被殺頭的。
師(笑):那么孟子怕不怕死?用孟子的話來說當生與死同時擺在他面前,只能擇其一,他會怎么選?
生:舍生取義。
師:可是這樣一來,孟子的主張還能不能推行了?
生:不能。
師:論辯的目的是讓對方接受自己的主張,而不是逞一時的匹夫之勇。那么孟子是怎么接梁惠王的話頭的?
生8:不能直接說,要轉彎抹角地說。孟子當場創作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并以“王好戰,請以戰喻”引入。
師:這里的“喻”是什么意思。
生8:比喻。師:這是什么論證方式?
生8:比喻論證。
師:孟子為什么要舉“逃兵”的例子?
生9:因為梁惠王喜歡打仗,“王好戰”,孟子講梁惠王喜歡聽的事情,能引起梁惠王的興趣,讓話題可以繼續下去。再有,王好戰,必然厭惡逃兵,果然,梁惠王不假思索地給出了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師:孟子對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的潛臺詞是什么?
生9: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比起來并無本質的區別。他們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師:論辯就像打仗一樣,也十分講究戰略戰術。孟子在論辯時能抓住論辯對象的心理特點,講對方喜歡的打仗的事情,不知不覺地將對方套入自己準備好的羅網中。這就叫“欲擒故縱,引君入彀”。(板書)
生10生11分角色朗讀2、3、4自然段,揣摩論辯雙方的心理特點,讀出孟子的從容態度和梁惠王脫口而出的情態。
師:既然你梁惠王并不像你自己說的那么好,你所謂的“盡心”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還是聽聽我孟老夫子的意見吧。孟子論辯是講求的是“因勢利導,氣勢沛然”。(板書)
師:在五六兩段中孟子給梁惠王描繪了一幅施行仁政的美好藍圖,為了增強自己論辯的力量,主要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排比。
師:請把語助詞標出來。(也、矣)
集體朗讀體會其行云流水、一瀉千里的論辯氣勢。
師:孟子在闡述王道內涵時,一再強調哪一點?
生:強調不違農時、無失其時、勿奪其時。
師:說明什么?
生:梁惠王擾民了。
師:孟子以他不容置疑的語勢,含蓄地批評了梁惠王。那么孟子有沒有對這位自以為是、好大喜功的梁惠王提出正面批評呢?
生12朗讀最后一段,把握孟子說這些話時內心的感情。
師:請你翻譯這段話。
生12結合注釋流暢地翻譯。
師:你因為理解的透徹,所以朗讀時感情拿捏得到位。之所以會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酷場景,恐怕統治者難辭其咎吧!黑暗的現實與美好的理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后一段那句話與梁惠王自己所說的“河內兇、河東兇”相照應?
生:“王無罪歲”。
師:“兇”是什么意思。
生:年成不好。
師:真的是年成不好嗎?
生:不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師:孟子尖銳地指出了梁惠王不顧百姓死活,還不知自省的冷酷本質。
孟子不愧是有著錚錚骨氣的大丈夫。他不畏強權,批評統治者不留情面。你看他那犀利的言辭,銳不可當。(板書:詞鋒犀利,銳不可當)
PPT4(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保?/p>
師:孟子在論辯時能夠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抓住論辯對象的心理特點,強有力地證明自己的觀點。這也給我們很多啟示。我們今天學習古文不僅要學習文言字詞,還要汲取古人的精神力量,吸收古文的思想精華,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論說水平,讓圣賢的光輝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集體朗讀全文,用心感受孟子文章的感染力。
師:關于本課還有沒有什么疑問了?我們要像梁惠王一樣提出自己的疑惑?
生13:“狗彘食人食而不加檢”第一個“食”是不是讀作sì?
師:“食”作動詞,什么時候讀sì?誰能幫助解答這個疑惑?
生14:讀sì的時候是“飼養”的意思,如“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這里的“食”作動詞,是“吃”的意思,不讀sì,仍讀shí。
【教學反思】
本文在教學文言字詞時注意與之前所學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注意歸納,舉一反三。對于孟子的論辯藝術理解的較為透徹。教學文言文首先要排除字詞障礙,拿到閱讀文言文的鑰匙。但是不能僅限于此。只停留在在字詞的層面上,不去一覽文章的精彩,無異于是“買櫝還珠”。
我們教學文言文至少有兩個方面問題亟待思考和探究:一是文言字詞該怎么去講,能讓學生主動去掌握,盡量少去重復用力,就能舉一反三。龔如君老師說:“見到拿不準的詞義、知識要聯想起以前學過的詞語或相關內容,以作為評判的根據”。此言得之。二是如何挖掘文言文的文本價值。入選教材的古文都是古代優秀知識分子思想的結晶。有人文內涵,能夠給學生心靈的滋養。哪怕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文言文也還是有它實用的價值的?,F在的學生很功利,不認真學習文言文,可能潛意識下有種覺得文言文無用的心理。他們必像梁惠王初見孟子一樣,也問一句:“師!鼓噪唇舌,教文言文,亦將有以利吾身乎”?我們是否可以將文言文教學和寫作聯系起來呢?人教版編者的意圖還是很明顯的。必修一史傳類散文與表達交流的寫人記事有關,必修二山水游記類散文與表達交流的寫景抒情聯系起來,必修三議論性散文是可以結合議論文的寫作特點來教的。我覺得高中生學些議論文從課本上能得到兩個范本,一個是魯迅的雜文,一個就是古代議論性的散文。古代的文人士子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們關心現實,有獨立思考的精神,運筆生風,文章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怎么去整合這個資源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