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慶
在電影《地雷戰》中,日軍小隊長有一句經典臺詞:“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币酝狄u贏取最大的戰爭效益,作為日本的軍事傳統,滲入了日軍戰略戰術的方方面面。
偷襲作戰是日本的軍事傳統
縱觀日本對外戰爭史,日軍一直有著“先發制人”的偷襲“傳統”。1592年,豐臣秀吉率15萬人、戰艦700余艘,突然入侵朝鮮,在兩個月內相繼占領漢城、開城和平壤;1894年,日本不宣而戰,同時在海面和陸地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挑起了甲午戰爭;1904年,日本海軍在宣戰兩天前突襲駐仁川和旅順港的俄國艦隊,鎖定日俄戰爭勝局;1931年9月18日,日軍偷襲東北軍駐地,6小時內向東北軍各指揮中心發動全面攻擊,致使東北軍潰不成軍;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同樣是一場偷襲作戰;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行動中,日本不僅重創了美軍太平洋艦隊,而且襲取了整個東南亞,在短短三個月內就控制了西太平洋大部分島嶼,并把英軍從緬甸趕到了印度邊境附近。
日本在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把《孫子兵法》《三國演義》奉為經典。明治維新之后,則深受同期西方軍事思想影響,如軍制、軍部和參謀機關基本都采用了德國模式。日本的軍事思想,最突出地表現在對“奇襲”和“突然性”的理解上,認為一場成功的“奇襲”可以直接使精神的力量“成倍增長”,從而振奮軍心,為以后作戰的順利實施和取得勝利奠定基礎。
此后,日本偷襲作戰的思想不斷發展。出敵不意,以“閃擊戰”的方式力求在首次打擊中置敵于死地,逐漸成為日軍作戰理論的核心。
對日本偷襲估計不足使其頻頻得手
日本之所以苦心鉆營偷襲作戰,與其國力資源有限有著直接的關系。但其偷襲作戰之所以能頻頻得手,主要原因除了對手疏于防范,更在于對手不熟悉日本式思維,不知道日本設的“局”。
日本的戰爭冒險往往被低估。俄、美等國軍事實力和戰爭潛力都比日本強,但日本卻都主動對它們發動了進攻。山本五十六常對身邊的參謀說,賭徒的思維在他思考問題時經常起作用:一半靠計算,一半靠運氣。
日本的戰爭準備往往被低估。每次發起戰爭,日本都可謂是舉全國之力,圖畢其功于一役。在甲午戰爭前,為組建海軍,日本財閥組建“報國會”,在全國籌措經費,既解決了資金問題,更是實現了全國性思想發動;日本天皇專門發布敕諭,從文武官員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作為造艦費繳納國庫。
日本的戰爭能力往往被低估。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先天不足讓日本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無限渲染精神的價值。這種“精神至上”的思想,激發了日本人對戰爭的狂熱、對死亡的無畏,從而往往在戰爭中生成驚人的戰斗力。
日本的戰爭技藝往往被低估。以偷襲珍珠港一戰為例。首先,從偷襲計劃出爐的那天起,日本海軍情報部門就把搜集美國海軍情報作為重中之重,在開戰前完全查明了珍珠港的對空防御設施、兵力部署、戰備狀況以及飛機艦船的數量和駐泊的詳細位置。其次,嚴格保密措施,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僅限于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和少數高級軍官知道。最后,日本還特別注重戰略配合和有針對性的嚴格訓練,偷襲珍珠港的參戰兵力按照作戰編組展開多種樣式的戰前訓練,轟炸機編隊至少作了50次演習,在3000米高度的命中率高達80%。
防范日本偷襲需要剖析日本的戰爭思維
有必要指出的是,圍繞中日釣魚島之爭,日本的軍事準備為時已久。在1997年出版的日本《軍事研究》中,有一篇名為《自衛隊尖閣列島(即我釣魚島——本刊注)反擊計劃》的文章,其中就透露了“一旦中國軍隊駐防釣魚島后,日本自衛隊反擊作戰的詳細計劃”。石原慎太郎甚至叫囂,要在釣魚島與中國打一次英阿馬島式戰爭。
歷史上,日本對中、俄、美等國發動偷襲,頻頻得手。與其說是被偷襲的國家戰備不足,不如說是被偷襲的國家思想準備不充分。防范日本偷襲,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必須切入日本的行為方式,剖析其戰爭思維,進而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
謹防日本“不講政治”。誠然,“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但日本長期受西方“絕對戰爭”思想的影響,強調作戰和戰略獨立于政略,作戰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統帥綱領》具體地論述了把“政略”和“戰略(統帥、作戰)”置于對等地位的“戰爭指導”觀念,強調戰略、統帥權的獨立性,認為作戰是進行戰爭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作戰不但不能單純追隨政略上的方便,而且必須在其實施過程中保持完全獨立而不受制約”。這使得日本軍事戰略有著很大的獨立空間,甚至會與政略直接抵觸。所以,二戰時出現了日本在與多個國家同時作戰時,還突然發動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從政治上講,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謹防日本“不講大局”。當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傳到德國時,希特勒暴跳如雷。可以說,“珍珠港事件”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它直接促成了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的形成,并最終導致法西斯的失敗。從日本的角度看,如果當時講點軸心國的所謂“大局”,進攻蘇聯而不是美國,世界格局可能是另一個樣子了。今天,日本所倚重的日美同盟的核心是日本要在亞洲為美國的利益服務。日本會接受日美同盟所謂的“大局”嗎?歷史已經反復戲弄了日本的“同盟者”,日本以前“不講大局”,現在不會,以后更不會。
謹防日本“不講規則”。日本偷襲旅順時,駐旅順的俄太平洋艦隊多數軍官正在參加俄總督夫人的命名日宴會;偷襲珍珠港,更是選在了美軍戒備最松懈的星期天清晨。即使是最強大的陸軍或空軍都可能存在致命的弱點,善于鉆營的日本人總是能發現并巧妙地運用這些弱點。
謹防日本“不講信義”。日本在打響日俄戰爭的前一天,還在假意同俄國談判。而在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更是和美國大玩和談騙局,直至偷襲珍珠港已經得手,日本才向美方遞交了最后通牒。時任美國國務卿赫爾憤怒地說:“在我整整50年的公職生涯中,從未見過這樣一份充滿卑鄙的謊言和歪曲的文件。”
(呂麗妮、張源薦自2013年3月5日《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