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強
“各部門都要自覺行動,限期完成職能轉變各項任務,絕不能‘換湯不換藥?!眹鴦赵横槍π乱惠啓C構改革敲響警鐘。機構改革有哪些“換湯不換藥”的怪象?怪象一,改出一批吃財政飯的閑人;怪象二,少了正式工多了“臨時工”;怪象三,以“改革”之名行“漲價”之實。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權力更加規范地行使,更好地服務人民。但遺憾的是,關于改革的設計在具體執行時常常出現變形,改革不僅沒有破除舊的利益格局,不僅沒有讓更多人因此受益,反而成為一些人、一些群體自我獲利的借口和渠道。
關鍵是,改革為何會出現變形,如何防止改革的變形?一個必須看到的問題是,改革通常由被改革者來執行,并由被改革者直接左右。這就意味著,在改革的過程中,那些執行改革者通常處于矛盾的狀態。如果要貫徹、執行改革,就必須對自己以及自己人動刀。
應當承認,那些敢于擔當、勇于改革者,會義無反顧地推進改革。同時也應看到,那些對改革陽奉陰違者,會對改革采取敷衍的態度,以各種手段化解改革的威力和影響,甚至以改革為借口,追求部門、個人更大的利益。這就是改革過程中各種亂象產生的根本原因。
這個根本原因其實長期存在,這也是之前一些改革推進不力的癥結所在。盡管一些人、一些群體在暢談改革時頭頭是道,并作出種種承諾,但他們缺少改革的熱情,他們習慣于敷衍拖延。改革的結果不是問題得到及時解決,而是產生了新的問題,而這些新的問題必然將與舊的問題疊加在一起,成為更大的問題。于是,改革有時會陷入困境,很難邁進。
其實,改革者缺乏責任意識也容易理解,既然刀不會砍自己的把,由被改革者執行改革也就難免會缺乏動力,缺少自覺。因此,整治改革怪象就不能寄希望于這些亂象的制造者。他們對改革只會采取懈怠、抵抗的態度,他們不會如公眾期待的那樣,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力促改革。這是必須看到的現實。
必須喚醒改革者的責任意識,讓他們對改革保持敬畏,這就需要對改革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問責和監督,以制度進行問責,由輿論進行監督。
只有以制度問責推進改革,讓權力知其不改革之所失,以輿論監督促進改革,讓虛假改革者現出原形,那些因為改革而利益攸關者,才會真正知道改革的迫切性和嚴肅性,才會因為利益的考量而重新審視、重視改革。如此,改革怪象必然減少,乃至消失。
(摘自2013年3月25日《重慶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