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2013年的中國將繼續充滿不確定性。但有一點確定無疑:政府要挽回被損耗的公信力,找回一度被損害的政治認同,必須讓人看到誠意。
對此,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三個多月的執政新風,讓人看到中央高層的堅定決心,民間則更抱以巨大期待。
政府不是萬能的,沒有人期待它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至少應該給老百姓一個它能解決問題的真實預期。如果“拖”著不解決,或者解決辦法走向反面,那么,不是能力的問題,不是認知的問題,而是誠意的問題。
無論是體制的掣肘,還是利益的掣肘限制了誠意,總歸是沒有誠意,因為不突破體制和利益,本身就沒有誠意。
2月20日,在新年樓市的一片漲聲中,國務院出臺了樓市調控的“國五條”。這一次和以往不同,沒有得到多少喝彩,輿論的反應幾乎是不太當回事。
回想下,2010年的房地產調控,結果是越調越高,房價一路飛漲,不斷地撕裂社會,危及健康發展的經濟結構,放大未來的風險。每調一次,都押上政府的公信力一次,而套路、邏輯被不斷地重復。
而按中國既有的行政邏輯,如果決心大的話,哪怕是作出規定,哪一個城市的房價上漲超過一定幅度,或沒有降到一定幅度,就啟動問責,情況都不會是這個樣子。
反腐敗也是如此。反腐敗應體現為權利可以制約權力,要對官員進行財產公示,要加強輿論監督,等等——這幾乎就是反腐敗的基本認知。而這一基本認知,還沒有體現為實際的制度設計和法律保證。比如,主要靠網民曝光的另類反腐敗,那靠的主要是運氣。
一些官員的腐敗,不僅僅是用權力來尋租那樣簡單。官和民在實際的權力控制中的不對等關系決定了,反腐敗如果只局限于權力結構內部的“自我監督”“自我識別”“自我懲處”,效果是不大的。而且在官員財產公示等制度設計上一直拖著,并不是有誠意的表現。
一個不拒絕承擔職責的政府,話語能夠轉化為行動,取得成果,且為了真的取得成果,不斷地檢視、改革既有制度,出臺到位的政策,這算得上是一種美德,但首先是一種義務。
政府的誠意體現在對體制和利益的超脫中。拿出誠意,已經是政府必過的一道坎,一種考驗。
(摘自《南風窗》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