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亞
抗日戰爭前期,新四軍首先挺進江南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并取得了一定戰績。然而在江南復雜的斗爭形勢下,新四軍的生存和發展遭遇諸多困難。隨著戰爭形勢的進一步發展,中共中央決定將新四軍在華中的發展重心逐漸北移。本文擬就其原因作一簡要分析。
一、新四軍在江南發展遭遇諸多困難
(一)江南地區的地形及客觀形勢不利于新四軍的發展
新四軍是由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的游擊隊改編的。習慣了在山區作戰,而江南則地勢平坦,山地甚少。而且前有長江,后多湖泊(如太湖、丹陽湖等),水道縱橫,錯綜如網,鐵路網、公路網四通八達,且有多個飛機場,交通方面于敵有利,加上敵人在這些地區構筑了封鎖線和密集的炮樓碉堡,給新四軍在此區域內開展游擊戰爭造成諸多制約。在軍事活動的空間上,日寇行動敏捷,其飛機即時可達,騎兵亦到處可以通行。所以說,江南的地理條件非常不利于處于劣勢的新四軍作戰,地形上不利于其開展游擊戰。
新四軍在江南是取得一定的戰績,它的積極作用我們不可低估。然而,江南的斗爭形勢是相當復雜的。全面抗日爆發后,日寇迅速占據了江南地區的戰略要地,并控制了京滬、京杭等各主要交通干線和交通工具。敵人的據點還伸入江南農村市鎮,密布鐵絲網,引水灌成溝渠,作為外壕障礙進攻,同時晝夜輪班巡邏,布置交叉火力網,以封鎖新四軍的行動。此外,日寇還到處建立偽政權,培植漢奸勢力,日寇在江南的統治可謂無孔不入。
日軍攻占南京后,國民黨大批部隊西撤,但在江南地區仍留有9個師的兵力,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兵團。雖然國共再次合作,但由于國民黨歷來固守其限共防共的政策,蔣介石的反共思想是不變的。在淪陷區國民黨頑固派也經常派便衣特工武裝深入我地區,襲擾新四軍工作人員,拉攏對新四軍不滿者,并恢復其組織。在國民黨統治區,在政治上采取新體制,內容主要是保甲連坐聯防,抵制新四軍的活動。鎮壓左傾青年,強制知識青年參加其訓練,頑固派曾在淪陷區交界處動員三千青年去訓練,訓練后派回專門對付新四軍。
(二)新四軍在江南農村補充兵員的困難
頻繁的戰斗消耗,使得新四軍減員較多,經常性地補充兵員就成了當務之急。然而新四軍挺進江南敵后卻很難從農村征募到所需的兵員,林有用是在上海郊縣工作的共產黨干部,他回憶說:“他們招當地青年農民參軍,曾遇到相當困難”。如上海郊縣新四軍游擊隊的兵員大都是來自上海的難民和失業工人。
這種狀況的出現與江南地區的經濟結構有一定關系,自明末清初以來,江南地區的某些行業中便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而在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之下,江南地區的經濟也被卷入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陣營,江南地區的經濟發生劇烈變化,產生了資本主義機器工業,手工業轉化為簡單商品生產,農業中商品經濟也逐漸活躍。隨著農業商品化的發展,自耕農經濟開始逐漸分化,失去了生產資料的破產農民大量涌向城市。江南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尤其是靠近上海及滬寧線所在地區,則可便利地向上海和鄰近的工商業城市流動。所以在江南地區,喪失了生產資料并不意味著無法生存,相反高度商業化和多樣化的經濟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農業以外的謀生機會,他們無需把當兵拿軍餉作為謀生手段。
鑒于這種情況,黨中央曾專門發出指示,要求華中各地的黨組織在學生、工人及其他革命分子中動員青年支援前線。在蘇南根據地的早期,陳毅強調要動員城市的失業人參軍。江南地區高度商業化的經濟在客觀上給新四軍從江南農村獲得持續穩定的兵員造成了一定困難。
(三)新四軍從江南地區獲取物資支援困難
土地租佃是舊中國江南農村的主要生產關系形式,其土地租佃率高居全國之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地主離開農村進入城鎮,舊中國江南地主已經普遍城居化。江南農民大多數是佃農,因為佃戶不是土地所有者,所以沒有納稅的義務,新四軍不能強制他們交稅。因此向他們籌糧籌餉是不恰當的,因為這事實上是在向他們征稅。日軍控制著城鎮,因此新四軍向居住在城鎮的地主征稅也不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新四軍無法從江南農村得到持續穩定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而面對的敵人是強大的,所以新四軍在江南的軍事斗爭及發展面臨著多方面的制約。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新四軍要立足江南為重心進行抗日戰爭是極為困難的。劉少奇就當時形勢分析了華中和華北的不同情況,認為敵偽頑和新四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而我方則處于劣勢。
二、中共中央的決策
隨著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到來,新四軍在江南的斗爭形勢越發嚴峻。日軍的侵略方針由軍事進攻為主、政治誘降為輔轉變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采取政治陰謀誘降勸和,破壞國共合作,瓦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其誘降政策的影響下,國內親日投降派則大行其投降賣國的罪惡活動。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他還在江南大肆收羅惡霸、流氓、土匪、幫會人員,與抗日力量為敵,加上由國民黨降兵組成的偽軍,專門對付新四軍。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加緊了誘降以及英美對國民黨的扶持,蔣介石的反共氣焰更為囂張。1939年召開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在國民黨反共浪潮的影響下,頑固派于1939年底第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遏制新四軍在江南的發展。
鑒于形勢,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致電項英和東南局,對新四軍發展方針再一次做出重要指示,重申了新四軍向北發展的方針。然而中共東南局書記項英思想上存在嚴重的右傾,沒有堅決執行中央的方針,對國民黨發動進攻的嚴重性認識不足。1940年4月中旬項英向中共中央建議將已調往江北的部隊全部南撤皖南。為了實現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毛澤東于4月18日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復項英的電報,指出:“你們將來的主要陣地有移至江北之可能。”隨后中共中央為新四軍的發展壯大發出第二個“五四指示”,這是關于新四軍發展的又一個綱領性文獻。
但項英對落實中央指示中的批評意見則持消極態度,拒絕傳達,國民黨頑固派反共逆流愈演愈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鑒于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處境險惡,發展困難,以及集中力量向北發展的需要,曾三令五申要其北移,項英對這一戰略轉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對中共中央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持有異議,長期堅持其向南發展的錯誤主張,一再借故不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北上的指示。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主力及軍部損失慘重,抗日力量受到嚴重削弱,這對新四軍的發展及華中抗戰產生了極為不利的重大影響。
皖南事變發生后,共產黨全力展開了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針鋒相對的斗爭。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代理軍長,張云逸為副軍長,1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蘇北鹽城正式成立。
新四軍重建軍部后,就進行了部隊的整編,統一了編制。同時在新四軍活動的地區,相繼成立軍區、軍分區進一步加強地方武裝建設,由于新四軍軍部的重建是在皖南事變爆發后倉促進行的,各師的基礎不同、作風不同,發展也不平衡,全軍還沒有形成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從1941年5月至1942年3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分會相繼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對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新四軍的壯大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新四軍還全面加強了部隊建設,提高了部隊的軍政素質。新四軍移師江北后,通過實施一系列措施,新四軍隊伍迅速擴大,戰斗力進一步加強。并全面深入地進行了根據地的各項建設,鞏固和擴大了華中抗日根據地,奠定了長期堅持華中敵后抗日的基石。此后,新四軍在華中的發展重心一直在蘇北,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新四軍的組建與發展[Z].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2] 蘇南抗日根據地[Z]. 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1.
[3] 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史料選:第一輯[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 周恩來選集:上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吳柏均. 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研究[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6] 周中建. 近代蘇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整體評價[J]. 中國農史,2001,(3).
[7] 胡成. 近代江南農村的工價及影響[J]. 歷史研究。2000,(6).
(作者單位:安徽省旌德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