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垚 葉雨岑 錢賀進 邱麟淳
官員“微改革”,輿論不買賬
今年全國“兩會”,國務院機構改革倍受關注。按照一些人的期待,國務院機構調整的幅度越大越像改革,“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的機構改革原則未必能讓他們興奮起來。中國今后的改革越來越難引起輿論的轟動,多數情況下,實際推出的改革會讓輿論感覺“不過癮”。
2月10日,靜默許久的網絡名人、云南紅河州委宣傳部部長伍皓再次成為焦點,他公布了自己的公車牌號:“禁止公車私用從我做起,求大家監督我。”
而網上輿論對伍皓的“高姿態”并不買賬,批評質疑聲繞過“公開車牌”,直逼“中央文件規定副省部級以下不能配備專車”。伍皓撰文回應媒體,“本想破個冰,開全國公示公車之先河,想不到卻把自己掉冰窟窿里”。
在公車改革中,最為普遍的形式之一是以貨幣化補貼替代公車,而這種改革又招來質疑。例如,2009年7月被叫停的遼陽市弓長嶺區車改,因其區委書記和區長每年獲車補8萬元,引起輿論熱議。盡管當地官方舉證證明改革后的支出比過去省錢,但仍抵不過沸騰的輿論。
在批評者看來,并非輿論挑剔,而是因為這種改革有將公車福利直接變現的味道,通過改革,本來就受質疑的公車使用,反倒利用貨幣補貼這一政策合法化了。
對此,《工人日報》曾發表文章說,公車改革如何評價其成效?如果壓縮開支兩成三成或四成,算不算成效?我們是看這個成效,還是看公務人員拿到多少車補?最好“一分錢也不補,一輛公車也不留”,但這樣的期待并不現實,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在真空中推進,我們只能在利益相關群體的博弈中選擇最現實的方案。
2012年7月20日,《工人日報》發表題為《改革新政甫一出臺被質疑 “一步到位”心態很天真》的評論。文章說,時下,一項改革新政甫一出臺,不被質疑、不被挑刺,幾乎是奢望。“作秀”“治標不治本”“隔靴騷癢”等質疑,屢屢讓改革者身陷百口莫辯的境地,且這種習慣性質疑大有蔓延之勢。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王占陽說:“因為需要靠改革解決的問題較多,有些是老問題,有些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所以社會的整體心態非常著急。由此帶來的影響是,改革被放在很大的壓力之下,對于改革的期待焦急中常帶有某種激進和簡單化的色彩。”
作為地方官員的伍皓對改革的輿論環境也有深切感受:“不像過去,只要改革,輿論就支持。現在推出任何改革,哪怕只是一項很小很小的改革,反對的、質疑的、看笑話的、挑刺的,什么都會有。”伍皓的這種窘迫感受代表了實際操盤的官員們存在的一種心態,而這與公眾的急切心態形成不完全對位狀。
改革動力何在
危機感哪去了
改革是該基于現實積極穩妥扎實推進,還是一蹴而就?這幾乎是有關中國改革的“原命題”之一。同時,質疑也在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政府和官員的“自我改革”存在局限,會不會造成中國改革難以推進的僵局?
《中國青年報》的評論說,不少領域的改革都缺乏外部壓力,多是“自己改自己”,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和官員的改良自覺與道德自覺。如伍皓這樣的“自我改革者”,并不真正習慣被批評被質疑,“一遭遇質疑,便會撒嬌甚至立刻賭氣似地回到不改革的狀態”。
如果說“自我改革者”的道德自覺還不足以打破深化改革僵局,那么改革的動力究竟來自何方?2011年,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改革需要危機感,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后,我們的危機感沒有了。“大家沒有了危機感,更多地開始追求內部的平衡。大家更關心的是利益分配的問題。”他說。
改革的一個難點在于官員自身,而改革又必須由官員執行——這成為一個悖論。
談及改革動力,許多人往往會回溯中國啟動改革的時代背景,那時整個社會面臨的深重危機成為改革的推動力。王占陽說:“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是官民共識,是普遍的。現在的情況是,在涉及自身部門和地方利益乃至個人利益的部分,一些部門一些地方的官員對改革的態度就不是那么積極主動了。”
倘若“不改革”成為選項
張維迎還談到懈怠改革的另一種心態:“原來大家說我們不能害怕改革犯錯誤,允許改革犯錯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現在慢慢變成可以不改革,但是不能犯錯誤。”
長期的政治穩定,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不過,隨著近年來群體性事件的增多和維穩成本的增長,學界開始對“維穩至上”思維提出一些質疑。
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社會進步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課題組曾發布《2011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認為,最近十年,出現了“借維穩拒改革”的苗頭。“本來應該思考怎么改革,卻還在想該不該改革,甚至對改革的必要性都產生了懷疑。有的人甚至琢磨用什么理由來規避本部門的改革。這可能喪失改革的良好機遇,造成改革過度滯后。時代潮流向前發展,民眾訴求向前發展,落后于時代,結果是危險的。”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說。
2012年2月,《人民日報》曾通過評論說“不要不改革的危機”,似是對這種心態的回應。
官員到底想不想改革?
當許多人把官員群體看作既得利益者之時,官員們怎么看改革?
想不想改革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肖唐鏢,近年來連續對官員的政治態度進行調查,內容涉及政治改革。
在答卷者中,85%以上的官員認為“應該加速政治體制改革”,只有大約5%的人認為“目前不宜進行改革”。肖唐鏢的問卷對象,是中部幾個省份省委黨校領導干部培訓班的學員,包括市廳級領導干部班、縣處級領導干部班、中青年領導干部班、公務員班、高校處級政工班和鄉鎮黨委書記班,也就是從正科級到司局級的黨政干部。
肖唐鏢的結論是:民主作為一種理想、目標,在平均教育程度接近大學本科水準的地方官員中已被廣泛接受。
從調查問卷看,官員對于改革的認識和期望,與社會輿論并沒有太大出入。比如,在問卷中有這樣的內容:哪些是改革穩定發展中最為重大的問題?
預設的18個選項中,干部們的選擇依次是:居民收入差距問題、貧困問題、腐敗問題、地區發展差距問題、社會風氣問題和失業問題。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官員們希望改革。顯然,官員和其他社會階層在宏觀問題上不乏“共鳴”。而在利益格局愈加復雜的今天,他們對于具體改革問題也會有自己的考慮。
想要什么樣的改革
雖然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希望通過參加公務員考試獲得“鐵飯碗”,但是調查說,也有部分官員對自己的待遇心有不平:有42%以上的人認為自己的社會貢獻超過收入。“一些干部有怨氣”,在其他多項調查中也有顯現。
這些怨氣的來源主要有三種:干部選拔機制問題、上級領導水平低以及收入問題。 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孫永芬的調查中,45%以上的官員認為干部選拔制度是目前政治體制改革的首要問題。
在近年來的調查中,官員對推進政治改革的要求仍有上漲。而另一方面,“如果要他們在實現民主政治與經濟發展之間作抉擇時,多數人選擇的依然是‘經濟發展比較重要。”肖唐鏢告訴記者。面對問卷,官員表現出了與整個社會輿論相似的態度。然而,回到現實,挑戰與壓力使一些人可能作出另外的選擇。
比如對于換屆問題,湖南省常德市委對市縣鄉三級干部曾進行了“換屆干部心態調研”。雖然絕大多數干部對這項選拔制度改革表示認同、樂觀并愿意接受考驗,但詳細問卷還是顯示出某種程度的消極態度。
比如,對于黨委成員落選的認識,認為“大大損傷積極性”的占84.3%,“不能接受”的占12.1%。通過談話,又發現一些人其實有“只能進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官不能民”的語言和心理。并且,有85.3%的希望落選后保留級別,有12.6%的希望組織安排易地為官,有2.1%的考慮退出干部隊伍。
肖唐鏢認為,通過問卷調查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官員們的政治態度,但并不能據此簡單推論他們在改革問題上的行動可能。
如何推進改革
肖唐鏢發現,作為一個特征,官員希望改革走漸進理性的道路。比如在調查選項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有些人認為,為了改善我國基層民主狀況,人們應該有更多的發言權。另一些人認為保持穩定是頭等大事,不利于穩定的話應該少說或不說。您自己傾向于哪種說法?
53.4%的答卷者持前一種看法,39.8%的答卷者持后一種看法。
肖唐鏢在中東西部多省黨校都做過“中國走什么樣的改革路徑”的問卷調研。結果是,33.5%的答卷者選擇“自上而下”,54.4%的答卷者選擇“上下結合”,60%選擇漸進方式,選擇激進性變革的有2.1%。
“漸進式的改革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大多數民眾的選擇。這與官員們的選擇是一致的。歷史的經驗教訓及蘇東劇變都影響他們的選擇。”中央黨校教授謝志強告訴記者。
改革對官員的利益顯然有所觸動。“但我覺得這不影響他們改革的動力。”肖唐鏢告訴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干部中有一批有抱負、做改革者、想做事的人,并且不在少數。”
其實,中國靠改革推動發展的空間還很大,改革的動力也很大,并且黨內存在強大的理性力量,就是要注意必須遏制極少數權勢者為私利而犧牲黨的事業。
(李云貴、高良槐薦自《瞭望東方周刊》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