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某廠一條窯生產仿瓷質仿古磚,在去年底生產時,存在磚形不穩定現象,但磚面效果很好,沒有落臟。今年開年時,我們針對去年磚形不穩定的情況,檢查到窯內輥棒上結棒釘比較多,于是將輥棒全部換棒,并全部上好棒漿。重新投產后,窯內走磚穩定性好,磚形也較好。但是,磚表面卻存在粉末狀的落臟,有時也有片狀的,呈白色狀。在分級處,就算是沒有降級的磚,用手在磚面上接觸,還是感覺到釉面存在粗糙感。請問程工,為什么我們的窯會出現這樣的落臟現象?如何處理?為什么在調節窯爐排煙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呢?
答:窯爐燒仿古磚,必須對仿古磚的釉面特性要求進行針對性控制。如果該窯燒拋光磚,磚表面可以拋削,那這種粉末狀的或片狀的落臟是完全可以忽視的,因為最終分級處是不存在這一缺陷的。而一般情況下仿古磚只作磨邊處理,磚面保持窯爐燒出來的釉面效果,所以出窯時釉面效果差就直接影響到該磚出廠的品質。
針對以上的分析,落臟應該是從“換棒”這個角度去思考。因為換進窯內的棒,是從窯頭開始直至急冷后段,所以基本上在整個磚面的玻化狀態下,都是上了棒漿的輥棒在承載磚坯行進。窯爐輥棒承載磚坯傳動,就會有磚底與輥棒的差速摩擦,導致在釉線上粘上的用來保護輥棒的磚底漿和輥棒本身在入窯前刷上的棒漿搓掉一部分形成掉落。因窯頭段存在排煙風機的抽力形成大負壓狀態,掉落的棒漿粉和磚底漿粉被風機往窯頭方向抽走并可能帶入風機,磚面釉層還沒有液相出現時,磚表面沒有粘附力,所有的棒漿粉和磚底漿粉就會被風機往窯頭方向抽走。而當磚面釉層開始出現液相時,如果此刻還有棒漿粉和磚底漿粉掉落,就有可能有一部分被粘附在磚面上(特別是輥上抽力大過輥下抽力時),因棒漿和磚底漿的耐火度高于磚坯本身所需要的溫度,所以到出窯時形成粉末式落臟。仿古磚的釉面始熔溫度低于磚坯本身的溫度,而且因釉的裝飾效果特性,仿古磚的釉層熔融共同體存在較高的高溫粘度,釉面會吸附粉末落臟而磚底不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窯內輥棒上的棒漿會越來越少,那么產生粉末狀落臟的概率也會逐步降低。為預防這一問題的重復出現,在這里筆者也建議技術人員,在窯爐中前段,磚坯在未出現液相前,裝入窯內該段的輥棒盡可能控制上棒漿,至少得保證上的棒漿的粘附牢固這一質量要求。
(程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