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解放小學
“慈善文化進校園”旨在傳承慈善愛心,學會感恩,學會奉獻,學會助人。結合學校開展的相關活動,解放小學以感恩為主題帶領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慈善文化活動,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樹立感恩意識
在家長會上開展了一次“給父母寫一封信,說說心里話”活動。每位學生給自己的父母寫封信,把想對父母說的話寫在信上,家長看完之后給孩子回信,以此促進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增進彼此了解,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并懂得感恩。
二、落實感恩行動
1.每周五第二節課的課前十分鐘為班級《慈善讀本》的學習沙龍時間,學生自主閱讀,學習交流。
2.每月安排《慈善讀本》親子誦讀活動,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交流。
3.每逢節假日完成特殊德育作業,以《慈善讀本》學習感悟為主要內容,讓學生寫感想,談體會,進行實踐反思,并以此為主題編一張小報,進行評比。
4.召開“學會感恩,與愛同行”主題班會。通過這樣的班會,讓學生多角度了解父母、老師的辛苦,了解古今中外的感恩、報恩的故事。
5.出一期以“感恩”為主題的黑板報。利用黑板報這個平臺,讓學生了解身邊的感恩故事。
6.每星期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孩子在談感受的過程中提到:以前自己老是埋怨父母,原來做家務是這么累的,我只是做了幾次,而父母天天都要做,那豈不是更累。慈善理念從“不和家長頂嘴”開始油然而生。通過這個活動使孩子們體驗到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并在活動中,用相機記錄每一次為父母做事的一瞬間,記錄美好,留下回憶,附上說明,制作成電子小報。
三、 感恩成果展示
1.慈善小報
2.電子小報
3.感恩日記
從孩子們的表現以及家中的反饋當中,體會到我們的汗水和努力并沒有白費,慈善的花蕾已經結在孩子們的心中。
在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中,實行了“四個結合”:
一、 將慈善文化建設與學校的教育教學相結合
本著“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的原則,從細節著手,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實行值周領導點評制,每周情況檢查評比制,三項流動紅旗評比制,主題班會教育制,通過周周評比、講評、教育,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發展。
學校開設了以傳授慈善文化為主的感恩教育、環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綜合課程。并通過各種渠道及時有效的宣傳慈善文化理念,使師生感覺到慈善其實就在身邊。
把“學會感恩”作為一個主要的德育主題,分“感恩祖國”、“感恩師長”、“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四個系列,開展主題教育。每個系列主題開展“四個一”活動,即一次主題國旗下教育活動,一期主題黑板報評比,一個主題中隊活動展評,一次主題實踐活動。
開展慈善書信、詩歌、感恩短信等創作比賽,開展感恩詩歌朗誦、感恩歌曲比賽活動。
持續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先后組織學生與古山小學、棠溪小學、橋下小學、四路小學和杭州市長壽小學的學生結成朋友,積極引導孩子們關心、關注弱勢群體,送溫暖、獻愛心,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孩子們再交往中體驗不同的生活,讓孩子們的精神更富有。
通過雛鷹爭章互動培養友愛互助的良好品德,開展感恩教育培養文明孝順的良好品德。讓隊員通過手拉手互助活動,結識不同區域的小伙伴,體驗互助的快樂。
二、 將慈善文化建設與新課程改革實驗相結合
從我省實施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如何讓學生在課改中提高素質、取得好成績,成了家長、學校、社會關注的問題,“慈善文化進校園”后,老師們在自己實踐慈善育人的過程中,逐漸懂得慈善文化與新課程的不可分割的關系。
在每周的教研組會、年級組會、備課組會上,老師們把自己的優質教學資源、優秀教學設計,科學管理秘訣亮出來。將慈善文化滲透在各科的教育教學中,特別是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緊密地與慈善教育相結合,引領著孩子的行為發生潛移默化的熏陶。
三、 將慈善文化建設與師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
隨著慈善文化活動的開展,全校師生領悟慈善,不斷反思,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不同程度的發生著變化。老師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提供生活、學習上的幫助和心理上的輔導,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同學們也在慈善理念的影響下,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奉獻愛心,每年的“跳蚤”活動上,全體同學都積極參與,既鍛煉了能力,又奉獻了愛心,并將每次募捐的善款捐助給貧困山區的孩子,讓其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在慈善文化的感召下,同學之間多了互助與友愛、師生間多了理解和尊重,校園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師生拾金不昧的現象屢見不鮮。
四、 將慈善文化建設與打造書香校園相結合
打造書香校園,是解放小學的一項重點工作,慈善文化讀本進校園為打造書香校園增添了許多有益的內涵。許多班級設立“圖書角”,把《慈善讀本》的內容穿插進去,同學們自己動腦、動手編輯了豐富多彩的班級刊物、手抄報。學校文學社舉辦相關的讀書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