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卿
紅葉在風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湛藍的天空中飄蕩,編織著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云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魚兒在清澈的河里嬉戲,描繪著一幕幕動人的場景,那是魚兒對養育它的河水的感恩。
感恩,這個永恒的主題,是我們每個完整的人應該做到的。自“慈善教育進校園”漳浦試點活動開展以來,我校依托中華慈善總會編制《慈善讀本》(小學版)及漳州市慈善總會編制的輔助教材《讓愛在青少年心中成長》等教材,先后開展慈善教育課、慈善主題班會課,組織形式多樣的慈善活動,讓孩子們在知識學習、活動體驗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孩子們心里播下一顆慈善的種子,培養他們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特別在活動中,一個個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真實畫面,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動人場景,無不在講述著人們如何演繹慈善教育這個永恒主題。這不但是給學生也是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慈善教育”課。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學《愛心擴展——記下你感受到的愛》。這一課,我步步引導,讓孩子們敞開心扉講出關愛自己的人的名字,關愛中出現的感人事跡。課堂上,教室里炸開了鍋,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著,越說越起勁,好像生怕漏了哪個關愛自己的“愛心人士”。
瞧,在大家庭里長大且深受眾人關愛的林家鈺同學激動地站起來了,告訴同桌,爺爺每天變著法子給他做好吃的飯菜,還邊說邊比動作,把同桌都“逗饞了”;張慧琳同學說著媽媽冒大雨給自己送傘的情節,說著說著,眼圈就紅了;歐陽正同學告訴同桌,那次在新華都超市購物時,接受了陌生阿姨的幫助,心情澎湃;最典型的是手腳不靈便的金昊同學,他說,他要感謝全班同學和老師,大家風雨無阻攙扶著他走下去,教會了他走路、說話、讀書、做作業……課堂氛圍進入高潮,隨即,我讓孩子們在日記本上記下關愛自己的“愛心人士”的大名或尊稱,用行動來表示對他們的 “感恩”之情。可以大膽地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愛;可以給他們一個暖暖的擁抱,一個甜甜的親吻;可以寫幾句話或是一封信給他們,感謝他們的關愛之恩;還可以自己動手做張愛心賀卡,或是幫助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些都適合中年級孩子年齡特點,孩子們經過努力都能辦到,也都樂意去做。
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們或“說一說”、或“寫一寫”、或“做一做”。漸漸地,他們在“說、寫、做”中慢慢長大了。如卓韜同學的媽媽說:“通過學校的慈善教育,孩子變得越來越知書明理,開始學會了體貼和關心父母。開始的時候,她每天都會看電視,關注天氣情況,提醒我們增減衣物。后來,她慢慢學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包括掃地、洗碗、洗衣服……她每一樣都做得有模有樣。當然,對于感恩的渴求是沒有盡頭的,她開始纏著要我教她做飯。我和她爸爸都認為她還小,勸她大些時候再學也不遲,她卻振振有詞地說:‘老師告訴我們,凡事要趁早,早做要比晚做好。讓我們既欣喜,又有些擔心。雖然第一次做飯不是很成功,把干飯做成了稀粥,可是我們都吃得很香。那不僅是一鍋稀飯,而是飽含著愛的溫馨。”
楊小琪同學的媽媽甚至還寫來了有感而發的《慈善駐心間,幸福更美滿》,她在文中寫到:“我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懶腰,忽覺床頭有個顯眼的東西,定睛一看,呀,是個漂亮的粉色信封,打開一看,是女兒親手制作的節日賀卡。一行工工整整、清清秀秀的字映入眼簾:親愛的媽媽,您辛苦了!祝您節日快樂!萬事如意!您的女兒。頓時,我心里幸福滿滿的……”呀,這個可人兒,還給媽媽帶來驚喜——學會表達對媽媽的愛了。在文章末尾,楊媽媽還發出這樣的感慨:“都說生兒子是名氣,生女兒是福氣,這話一點也不假,有女兒我好福氣!能天天置身溢滿慈善文化的校園,女兒也好幸福。”看到這段文字,我們都感到很欣慰,是啊,“有女如斯,怎不幸福呢?”有生如斯,我們也感到幸福!
眾所周知,“尋找幸福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積極心理。積極心理學研究人類的幸福感、優勢、美德和最理想的社會制度。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感來自優勢、美德,包括智慧、勇敢、仁愛、公正、克己、超越自我六大美德,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超越、節制、正義、智慧、勇氣和仁慈。積極情感是幸福的一面鏡子,快樂是精神財富的奠基石,快樂是一種情感貨幣。在我們感到快樂時,我們會創造最大價值,我們想到新的創意、嘗試新的愛好、投入自己的情感、保養自己的身體,并找到生命的意義。”
感恩,其為人之本也,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相信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們會慢慢地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他們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好友,逐漸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們也將會發現自己是多么快樂,胸懷是多么寬廣,心靈是多么純潔。
通過近一年來的學習,孩子們從感恩出發,逐步懂得了慈善,知道“慈善無大小,愛心亦無大小”,現在,甜美每天都在踐行著“慈善”,做到“日行一善”。正如我們的李校長說的,“每天,我們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個甜美的微笑、一次溫暖的握手、一個熱情的擁抱、一句貼心的話語或一次正確的行動……只要傳遞了善,便是日行一善,堅持下去,就是行一世善。”我們學校的慈善教育把“日行一善”貫徹到生活和學習中:不亂扔果皮紙屑是行善,不糟蹋浪費糧食是行善,不踐踏花草是行善,和同學一起分享好的東西也是在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身、口、心日行一善,匯集起來就是大善。”
因為慈善,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世界;因為慈善,因為感恩,才會有如此真摯的情感;因為慈善,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感謝編寫《慈善讀本》的專家們,感謝可愛的孩子們,感謝你們帶給我心靈的一次滌蕩,愿這世間的每一個生命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石齋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