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
許多時候,我們單向地接受著母親的愛,卻很少體察她們心中隱秘的傷痛,對于失獨、空巢和單身母親來說,人生的負擔是如此沉重,而慈善機構,特別是慈善義工們如何幫助她們呢?這一嚴肅的社會問題折射出被遺忘角落的沉思。
失獨母親:后半生誰安慰?
今天的中國城市,機動車輛總數已經超過了美、日除外的西方發達國家。幾乎每天都發生數十起車禍。據《臺州晚報》報道,我市市民林德芳對三年前的那場車禍依然心悸不已。她清楚記得2010年9月,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兒子下班前還與她通過電話,說坐車從上海回來看她。然而,就在掛斷電話后不到半小時,她接到兒子單位的電話,告訴她的兒子在下班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遇難。林德芳從此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愛說話,不喜歡見人,常常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語,動不動就和丈夫吵架,脾氣越來越壞,這個家眼見就要分崩離析了。原因只有一個,從小由自己乳汁喂大的兒子永遠見不到了,讓她失去了心中最大的寄托,無限的哀思終日伴隨著她的情緒。
像林德芳一樣的失獨母親,在我國城市正成為日益龐大的群體。她們大多50歲左右,家雖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卻因故離她們而去。在之后的歲月里,她們沒有再生育能力,只能與丈夫或獨自生活,精神上長期處于崩潰狀態。
據國家權威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且每年以約7.6萬個的數量持續增加。中國人口學專家、《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會有1009萬人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這意味著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會有1000萬名女性成為失獨母親。她們的后半生如何度過,讓國家、政府、慈善機構憂心忡忡。
新浪網著名的“失獨論壇”開設的失獨心聲,失獨活動,失獨救助,失獨養老欄目,為失獨家庭提供了交流平臺。但如何在全社會形成關愛、關懷、關心、幫助失獨家庭走出精神困境,是擺在國人面前義不容辭的義務,也是慈善義工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空巢母親:孤獨難寂誰陪伴
伴隨著高考成績陸續揭曉和大學新生的入學,再有一兩個月時間,數以萬計的“80后”、“90后”將遠離家庭,到他鄉求學或到異地工作,隨之而來的是空巢母親的無限牽掛與思念。
我市2009年畢業于華東師大,后赴美留學并在美找到工作的趙悅,對于他的父母是莫大的榮譽與驕傲。然而,對于他來說,最不放心的是哺育他成長的父母。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已經50多歲的母親,每天晚上都在思念著遠在大洋彼岸的骨肉。每天發信息已習以為常,但信息聽不到兒子的聲音,母親就要打越洋電話。時間長了,思念之情導致了久久的失眠。
城市空巢母親與農村空巢母親不一樣,老一代空巢母親和新一代空巢母親不一樣。盡管有電話、手機、視頻,但距離帶來的牽掛,似乎總那么遙遠。圖像的呈現,聲音的傳遞,總不如面對面帶來的感覺美好。放下電話,關掉電腦,雙方往往還會陷入孤單的狀態。母子情、母子親,在這個地球上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這種寂寞也是任何東西無法陪伴的。
單身母親:沉重壓力誰來化解?
由于離婚、喪偶、未嫁先育,讓社會上誕生了新的群體——單身女性,相對于有配偶的女性,她們承受著更重的社會生存壓力、心理壓力和社會輿論壓力。
《中國婦女報》旗下網站單親媽媽,不久前刊登了一位“85后”單身母親的故事,主人公婷婷和前夫閃婚生下女兒,因為不能忍受丈夫出軌而離婚。如今,她在健身房做瑜伽教練,獨自撫養3歲的女兒。
“將一個孩子帶到這個復雜的世界上來,你要保證給他幸福?!眴紊砟赣H往往承受著生存和教育孩子雙重的壓力。要工作養家,就帶不了孩子;要帶孩子,就沒辦法工作。盡管很多單身母親渴望愛情重來,但他們再婚存在很多困難。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很多男性無法接受帶孩子的女人。而部分單身母親由于感情傷害久久未愈,或者擔心孩子因為自己再婚受歧視,導致其無法下定決心重新步入婚姻殿堂。
至于錯過了機遇而大齡未婚,至今已逐漸衰老的女性,除了終生沒有品嘗過愛情的美好之外,剩下的苦果只有自己知道。每當疾病來臨,沒人照料,只有暗自流淚。她們最怕的是逢年過節和節假日,看到多數家庭歡聚一堂,享受人世間的歡樂和幸福,而自己卻孤身一人,無可奈何嘆息花落去,仰望天空牛郎織女星。
失獨、空巢、單身群體的存在,引發了社會諸多有良知的人們的關注,希望她們能獲得社會的同情和理解、幫助和關心。而慈善機構在這方面應該傾注更多的真誠和關愛,動員廣大義工多在這方面下工夫。慈善的魅力不在于十全十美,而在于一心一意,一心一意幫助失獨、空巢、單身群體,讓她們的心靈荒漠逐漸演變成沃土,我們這個社會就多一份真情,多一份美好,多一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