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安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句凝縮了寧靜致遠的詩詞,可以說是河南豐黎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黎種業)育種專家王懷蘋的真實寫照。作為育種專家,王懷蘋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務實低調的工作作風。這在浮躁之風彌漫的當今社會,尤其顯得難能可貴。對他的采訪,感受最深的不是他培育了多少農作物品種,也不是他為公司付出了多少汗水,而是他身上那種從容不迫、不卑不亢的氣質,那種不放棄、勇追求,沉著應對的進取精神。
4月21日,豐黎種業行政辦公樓前陽光和煦,遍地灑金,記者對既是育種專家又是分管豐黎種業科研、經營的副總經理王懷蘋進行了專訪。
家庭影響:走向農業科研的緣起
1975年出生在河南省浚縣鉅橋鎮老鴉章村的王懷蘋,和眾多農村學子一樣,清貧、勤奮、上進、執著,是他青少年生活和學習的關鍵詞,走出農村的夢想使他在學習上的動力更為強烈。他順利考進當地著名高中——浚縣第一高級中學,同樣也是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他又輕松拿到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河南科技學院的前身)的“通行證”。
“其實,我的第一志愿是信息管理,并且在信息管理系學習了兩個多月,后來在父親的影響下,調整到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父親是浚縣種子公司(豐黎種業的前身)三位元老之一,他熱愛農業,喜歡育種和技術推廣,雖然說窮其一生也沒有被審定通過一個品種,但他卻是引導我對農業科研發生興趣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向我傳授育種經驗的第一個老師。”談到大學專業的調整,王懷蘋還是抑制不住對父親的懷念之情,當然更多的是對父親的感恩!
1998年大學畢業后,王懷蘋進入豐黎種業工作,跟著劉廣華老師學習育種。“1998年10月,我和劉老師被公司派到海南參加玉米育種研究,一干就是4個多月。在那段時間,我感到學校所學的東西遠遠不能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于是又購買育種方面的書籍學習。由于是第一次去海南參加育種研究,心無旁騖,一心學習育種技術,至今我還能回憶起當年育種時每棵玉米的生長位置。”
多崗鍛煉:成就堅韌和圖強精神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從海南回來的王懷蘋沒有直接去搞科研育種。回到公司后,他成了“萬金油”,哪個崗位需要人,他就去哪里,1999~2000年,他先后在生產部、經營科、繁育科、繁檢科等科室工作,去車站接貨、晾曬種子、加工種子、種子包衣,很多雜活他都干過,用“居無定所”來形容當時的工作很形象。
“2000年春節過后,豐黎種業將繁育科工作進行分工,劉廣華老師負責玉米育種,我負責小麥育種。劉老師是老科研專家,而我則是面對一個新的領域。因此,我就到河南省主要科研院所去學習,同時向浚縣農場的董本波、鶴壁市農科所的萇收偉、安陽市農科院的郭瑞林、開封市農科院的朱衣成、河南農業大學的張清海和中國農科院的劉秉華等專家學習。此外,我還到全國的育種科研單位、企業觀摩學習并交流育種經驗,進行品系的異地互相鑒定,搭建一個品種展示交流的大舞臺,彼此間加強信息溝通。”談到當年北上南下的全國交流學習,王懷蘋依然興奮,“就是通過一點點積累,抱著對品種資源‘拿來主義的態度,先引進資源,再慢慢了解資源的特征特性,進而運用于做雜交親本,我開始了自己的小麥育種之路。”常年的奔波并沒讓他感覺工作艱苦,反而使他對育種工作更加執著。
當談到搞育種應該有科研儀器時,王懷蘋苦笑著說:“剛開始連僅有的等臂天平和容重儀都是從分公司借的,小麥收獲后的打麥機是向農民借的。播種時為了控制播量,我們專門借了村里最好的木耬,并請了最有經驗的搖耬師傅。8個人拉著木耬在搖耬師傅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播種,以求播種均勻。后來又借了董本波老師的機播耬。這就是我們當時的科研條件,可是當時大家基本上都是這樣,這就看誰的毅力和韌性強了。”回想起那段清苦歲月,王懷蘋顯得很平靜。因為對他而言,最初的清苦不僅讓他更加充實,而且使他的農業科研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6年,王懷蘋開始兼任公司副總經理,分管經營和科研工作。2006年春天到2012年,每當進入育種的關鍵時期,只要不出差,早上5點他就帶點簡易食品騎車趕到4公里外的小麥試驗田育種,干到上午9點回公司處理其他工作。下午繼續到麥田,經常工作到天黑。“育種工作往往是一個自我肯定和否定的過程。看到那些表現突出的品系,我很振奮;可是一段時間之后,這個品系抗病或抗倒能力差的弱點暴露了,這個時候的心情又是那么沮喪。雖說是小麥品系,可我感覺那像自己的孩子,盡管有時有些缺點,我還是想通過基因改進或栽培技術手段彌補它的不足,如果還不行,只有忍痛割愛了,那時的心情無異于放棄了自己付諸心血的孩子。所以,作為一個育種人,取舍往往是很難的,而只有這樣不斷彌補不足和取舍,那些表現持續穩定、優異的品種才會脫穎而出。只不過這個時間有點漫長。有的育種者辛苦一生也未必能被審定通過一個品種。我在小麥試驗地田育種的時候心情最平靜,感覺最幸福,難道還有比為自己喜愛的工作付出更有意義的事嗎?”
自助者天助。經過10多年的艱辛付出,盡管浚麥1號、浚麥2號、浚麥3號、浚麥9818等品系相繼倒在前進的征途上,但是在2009年王懷蘋培育的“浚麥99-7”直接通過國家審定,審定區域包含了對抗凍性要求嚴格的山東菏澤地區。這是對一個年齡僅34歲的育種工作者成績的充分肯定,而這個時候他還分管公司的經營、玉米育種和品種試驗工作,在這個平臺上,王懷蘋的付出要比常人多!
在“浚麥99-7”的基礎上,2012年他的又一個新品種“浚麥K8”順利通過河南省審定。但是這一年帶給王懷蘋的還有一個永遠的痛,那就是一直引導、支持他的父親因病離他而去。可以告慰老人家的是,王懷蘋和他的育種團隊培育出“浚麥99-7”和“浚麥K8”,這是父親最希望他做出的成績,更是父親作為一個老農業科技工作者未竟的心愿!
搭建平臺:科研聯合促進大農業
王懷蘋的工作主要分三塊,一是小麥育種;二是玉米科研和品種試驗、鑒定,同時搭建玉米育種科研的平臺,征集全國玉米科研領域的優質組合在河南鶴壁進行展示試驗;三是分管公司的經營工作。豐黎種業能夠進入中國種業50強,獲得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河南省名牌、河南省著名商標等,和公司小麥、玉米科研的成果是分不開的,和連年遞增的經營業績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和公司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狠抓科研和市場的正確舉措是分不開的。
在公司開始搞育種科研的時候,就定調為加強開放式科研工作,積極對外交流育種資源,學習先進育種手段,明確育種目標。為此,王懷蘋以公司的要求為出發點,先是通過寫信的方式向兄弟育種單位和相關科研院所邀約搭建育種平臺,做到品種信息共享,組合相互異地鑒定,核心、獨家資源協議許可有償互用,搞科研協作,促進大農業的發展和提升。
從2000年起,通過到全國玉米產區走訪和交流,王懷蘋認識到組建科研聯合平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是受一些思想的影響,這個舉措落實得不夠好。從2007年起,王懷蘋首先拿出了自己的材料表誠意,其他單位也開始把他們的材料發過來,這樣育種科研平臺才逐步展開。
在搭建科研平臺的同時,王懷蘋在品種引進工作中也作出了很大貢獻。原來的品種審定后大多在當地比較小的區域推廣經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品種的種植范圍。為了改變這一現象,王懷蘋積極引進苗頭品系和組合,在鶴壁區域進行多點試驗,鑒定適應性、豐產性、穩產性和綜合抗性,每年鑒定小麥品種(系)近100個,鑒定玉米品種或組合近300個。通過試驗,豐黎種業買斷或聯合經營的小麥品種有開麥18、豫麥52、豫麥68、豫農949、矮抗58、洛麥23以及周麥16、周麥22等;引進合作開發的玉米品種有晉單44、金海604;引進并在當地產生明顯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鄭單958、洛單248、先玉335等。品種引進工作,不僅使豐黎種業從中受益,而且為河南農業的大發展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當記者問他當前育種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個育種目標時,王懷蘋這樣回答:“當前育種存在高度同質化的問題,如果不能夠創新種質資源和育種方法,而是重復地出一些所謂接近山寨的品種,實際生產意義是不大的。而培育出一個劃時代的大品種又是極為困難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在創新種質和提高育種方法上下功夫。但是,在一個急功近利、浮躁的時代,在產量杠桿、經濟杠桿、商業杠桿和科研體制的影響下,有的單位被審定通過了幾十個品種,可是能夠得到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又有幾個呢?所以我們決不能只片面追求數量,而要向有內涵資源上轉變。正如演藝界的影帝,絕不是靠演了多少部電影而獲取影帝桂冠的,而是演技、實力通過某一部代表作的影響達到足夠的地位取得的。育種也是如此,只有大品種才能夠占領大的區域種植面積,反映出一個科研單位和育種家的真正實力,這一點來不得半點含糊。所以,以后的育種工作,要堅持走質量路線,培育出滿足生產需求、適應市場的品種,為企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作出更大的貢獻。”
“同時,還要恪守職業道德。生產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比育種風險要大,決不能向農民推廣不成熟的品種,這不僅僅是農業安全問題,更是良心和責任。”從這些話語里,我們或許會理解豐黎種業為什么能夠在種業大省河南占據一席之地,并且位居前列。
1998年以來,王懷蘋先后參加11個品種的培育,其中國家審定品種2個。作為育種第一完成人,培育了2個小麥品種;作為共同育種完成人,培育了9個玉米品種,品種輻射河南、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內蒙古、湖南、安徽、山東、江蘇等省(市)區。獲得鶴壁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二等獎3次,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次,被評為鶴壁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先后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篇,出版著作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