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安 張倩
近10年來,在中央一號文件持續對農業的關注和投入下,河南農業已成為全國的亮點,作為國家糧食核心區的河南,其糧食生產關乎整個國計民生。那么,在玉米生產尤其是玉米產量的提升方面河南的前景如何?5月2日,記者對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作物學第一學術帶頭人、農業部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李潮海進行了專訪。
糧食高產秘訣
談到當前農業發展形勢時,李潮海認為,河南玉米增產潛力很大,研究表明,河南玉米平均單產可達620公斤,而目前平均產量只有380公斤左右,還有三分之一的增產潛力可挖。
如何提高河南玉米產量,李潮海認為首先要選育更好的品種。農業要增產,品種是關鍵。好種子是糧食增產的核心因素之一,目前種子在農作物的增產貢獻率已達40%,選育好品種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其次要有良好的配套技術。所謂“三分種,七分管”,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耕作、栽培技術和種子相配合才能更高產,如果把現有的高產栽培技術進行集成應用于生產,我國農作物產量就會大幅度提升。再次要靠裝備技術,重點是機械化。現在農村青壯年基本都在外打工,對發展現代農業很不利。政府要積極推動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培育一大批發展現代農業的高素質農民,使其掌握糧食增產技術、機械操作技術和農業經營管理技術。農作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基礎。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有效提升我們的糧食發展潛力。
“糧食高產是水利化、化學化、機械化、信息化、標準化這幾項相配合的產物。”李潮海這樣總結糧食增產、高產的秘訣。“要良種、良法、良田、良制、良具五配套,才能實現糧食持續高產。良種即好的種子,良法即好的種植方法,良田即好的土壤,良制即用好的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良具即要有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只有這五點有機結合,農業才能實現快速和可持續發展。”說到糧食增產增收的方法,李潮海信手拈來的“高產訣”無不浸潤著他對農業的熟稔和摯愛。
說到目前的生產狀況,李潮海告訴記者,如今農民收入不再單純依靠種糧食了,種糧積極性不高。尤其近些年來,農業管理方式越來越粗放,農業增產主要是靠物質投入而不是靠技術,其增產幅度遠遠低于農資投入的幅度,農業發展不進反退。因為農民進城務工一個月的收入基本上超過了他一家幾畝地全年的純收入,經濟杠桿的失衡,已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農業發展進入“瓶頸期”。
談到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李潮海認為:“發展農業合作社是實現農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工業基礎好的地區,可以通過土地流轉,使土地集中到種田能人手中,實現規模化種植,現代化生產,裝備水平上去了,技術就普及了,產量肯定能提升。在不愿進行土地流轉而又沒精力認真經營土地的地區,可以發展農機、植保、農化等服務型的農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整地、播種、施肥、病蟲草害防治、收獲等全程服務。”
為玉米育種支招
玉米屬于雜交種,相對于小麥、大豆等農作物種子來講,玉米種子市場近幾年呈現國際化的競爭態勢,同時玉米種業也是高收益的產業,因此吸引了國內外企業加入這個行業。美國先鋒公司、德國KWS公司等國際大企業都參與玉米種子市場的競爭,這給國內的種業公司帶來很大壓力。作為糧食大省、農業科技強省,也是玉米種植大省,河南玉米種植面積近5000萬畝,在全國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國內首推的3大玉米品種,有2個品種出自河南,育種水平國內領先。而隨著種業競爭的加劇,我們的種子企業和國際大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李潮海認為,這些差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現代育種技術。目前國內的育種技術與國際相比,無論種質創新,還是分子育種技術都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種子的生產加工能力。美國先鋒公司在我國西北建立了先進的生產加工基地,他們生產出來的種子可以實現單粒精播,我們生產出來的種子雖也可以達到單粒播種,但種子出苗質量和他們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三是種子經營上的差距。國際大型種業公司非常注意售后服務,注重農民的技術培訓;國內的種子企業一般把種子賣給農民之后很少再去服務,即使有,其服務的措施也很不到位。第四,種子市場管理上的差距。發達國家對種子管理很規范,對新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非常嚴格,侵權、假冒偽劣少,國內則比較混亂。這四個方面抓好了,我們的種子企業才能和國際種子企業縮小差距,中國民族種業才會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占據更大的空間。
具體到實際經營上,國內種子企業在發展規劃上還存在繁殖沒有計劃,銷售沒有規則等問題,呈現無序發展。尤其是近三年玉米種業比較混亂,主要原因是玉米制種量過大。據農業部統計,今年種子生產量比市場需求量要多出80%左右,市場過于飽和,受低價傾銷的影響,一些種子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還有一個客觀原因,從去年開始,農民買單粒精播的種子比例增大,過去30%是單粒精播種子,70%是常規種子,去年精播種子銷售超過常規種子;原先一畝地用常規種子8000多粒,現在改用單粒種子僅需4000多粒。這些情況企業沒有預料到,仍按照常規去制種,種子肯定要擠壓,這是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再就是2011年農業部提高了種業的經營門檻,一些小微種業公司沒有實力增資,也沒有自己的科研和品種,于是抱著破釜沉舟的投機心態去經營,導致大量的套牌、貼牌現象發生,這也加劇了市場的混亂。歸根結底,知識產權不保護,市場管理不規范,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就會受影響,對國內的種子企業和育種人員都非常不利。
“種子企業這樣無序競爭誰也賺不到錢,也看不到前景,誰還來投入這個產業呀!”李潮海對玉米種業市場表示擔憂。“河南有大品種,但缺乏大型種子企業,更沒有一家上市種子企業。去年全國有32家育繁一體化企業,而作為農業大省、小麥育種和玉米育種都處于領先地位的河南卻只有一家。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有多大。”
關于商業化育種,李潮海認為,隨著企業主體商業化育種機制的明朗化,種業公司已逐步成為品種創新的主體,2012年審定的品種90%都是種企的品種,可見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同時,政府也正在著力改變玉米種業市場的現狀,每年專項資金撥給這些企業,鼓勵他們自主創新品種。同時還要加強保護育種者的知識產權,進一步規范市場經營。只有這樣,我們的種業發展才會逐漸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