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黃書賢
近年來,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河南省漯河市瞄準“建一個、成一個,讓群眾受益、讓群眾滿意”這一目標,按照“節約集約、規劃科學、功能配套、惠民利民”的總體要求,不斷完善政策、創新舉措、加大投入,取得了明顯成效和較大突破。
因勢利導搞建設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漯河來說,這一重要性更為明顯。”談起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共漯河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劉培峰開宗明義。在他看來,在漯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之所以重要,其客觀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漯河一馬平川,沒有山丘,沒有荒坡,一眼望去全是良田沃土。從土地使用上來說,漯河的地勢地貌和基本農田的布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漯河其他產業的發展。要想使漯河形成多種產業齊頭并進的格局,節約土地是關鍵。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僅是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節約土地的最好途徑。
第二個因素是漯河的產業結構。漯河是中國首家食品名城,不僅有雙匯肉制品加工企業,還有很多糧食加工企業和面制品企業,這些企業的主要原料就是糧食。漯河每年的糧食產量在170萬噸左右,而糧食轉化能力高達450萬噸,轉化能力是生產能力的2.5倍多。漯河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漯河保糧工作的舉足輕重,要保糧,就要節約土地、增加耕地。很顯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順應了漯河保證糧食生產、轉變發展方式的時代需要。
再者,從村莊布局情況來看,漯河區域面積小,城鄉交通便捷。國家提出走新型城鎮化的路子,漯河的區域特點正好符合這樣的要求。漯河是食品名城,農業產業產業化基礎較好,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有6家,省級有30多家,這些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村,這種“村企相連”的結構特點,為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群眾權益不受損
漯河總人口260萬人,鄉鎮、縣城和中心城區普遍人口偏少,提出了“三個一百”的遠景目標:力爭經過10~15年的努力,實現市區人口達到100萬人,兩個縣城加中心鎮集聚100萬人,新型農村社區集聚100萬人。漯河現在已開工建設59個新型農村社區,初具規模的社區有16個,今后每年還要陸續開工一部分。按平均每個社區容納8000人計算,僅目前已開工建設社區建成后即可容納48萬農村人口。
“從目前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成效來看,再通過5~8年的努力,我們就能建設100個社區,隨著人口逐步向新型農村社區集聚,十幾年以后,我市新型農村社區容納100萬人的目標就完全能夠實現。”劉培峰說,“圍繞這一目標,漯河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采取既積極又穩妥的方式,不蠻干、不冒進,決不傷害群眾利益。”
為維護群眾權益,漯河專門下發了《關于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充分尊重民意保障群眾權益的通知》,核心就是建由群眾做主、拆必補償到位。為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漯河堅持“四議兩公開”和三榜公示制度。拿三榜公示制度來說,第一榜是公布大家愿不愿意建新型社區,愿意就建,不愿建不強求,在群眾同意后再搞規劃;第二榜公布建什么樣的社區,也就是搞規劃,要讓群眾共同討論建設什么樣的社區;第三榜公布賬目,要給老百姓算清賬,建社區需要多少錢,這些錢從哪里來,建設社區能騰出來多少地,節余指標能賣多少錢,自己準備住多大的房,需要拿多少錢等。在漯河,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各方力量共參與
為加強組織領導,整合各方力量,漯河成立了高規格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指揮部。為加大資金投入,漯河設立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專項資金,成立了支農資金整合協調工作領導小組,支農資金打捆支持社區建設。同時,針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靠政府投入和代建企業墊資十分有限的實際,漯河成立了市農村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搭建專門的投融資平臺,積極爭取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以此解決社區建設前期資金不足的問題。
劉培峰介紹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城市商品房開發不一樣,農民購置社區新房,用上拆遷補償款后,他們基本上不需要再拿多少錢。這種情況下,社區建設前期需要墊資,等老百姓搬遷入住了,土地復耕了,節余指標賣掉了,再把錢補到建設成本上,這需要一個良性循環的鏈條。
為解決節余指標如何賣掉的問題,漯河建立了市級人地掛鉤指標交易平臺。節余指標可以拿到市級平臺公開交易。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可以提高價格。這樣一來,節余指標就能夠實現最大化收益。
農民生活市民化
社區建成了,群眾入住了,如何提高群眾的收入和改善群眾的生活呢?
“這需要加快推動土地流轉,讓農村就地城鎮化,農民就近市民化。”劉培峰說,農民把土地流轉給大戶,基本上一畝地可以拿到相當于1000斤小麥價格的租金,更重要的是還把自己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
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可以到外地或者本地打工,成為產業工人。漯河食品產業很發達,勞動密集型企業很多,本市就可以為農民提供很多就業機會。再者,年齡大的可以到農業園區、農場打工。種的還是以前的地,但身份卻不一樣了。現在農民到企業打工,平均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按一年干8個月,一個家庭2個勞力算,一年家庭務工收入至少有3萬元,再加上土地租金、惠農補貼等,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增地保糧促豐收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否會減少耕地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騰出來的部分舊村占地會進行復耕,這樣一來,耕地面積不但不會減少,反而還會增加。”劉培峰說。
保護耕地,目的就是保糧。作為河南重要的糧食主產區,漯河強力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啟動實施“3456”高標準糧田建設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建設3個十萬畝方、40個萬畝方、500個千畝方、6000個百畝方,集中打造180萬畝左右的高標準糧田。
在漯河,最引人注目的是3個“十萬畝方”,其中位于舞陽縣蓮花鎮泥河洼的“十萬畝方”,規模達16萬畝,那里是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現在,漯河這3個“十萬畝方”里的優質小麥長勢喜人,放眼望去,無邊無際,非常壯觀。
提檔加速惠民生
“新型農村社區,不能為建而建。與其他地市相比,漯河新型農村社區數量上并不多,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本身村莊少,二是我們求質不求量。”劉培峰說。漯河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成熟一個、推進一個”的原則,優先支持具備條件的“城市近郊村、產業集聚區內的村、中心鎮所在的村、特色經濟強村”四類村莊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以點帶面、梯次推進。
劉培峰說:“漯河堅持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積極探索、加快推進。如今,漯河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已經由試點先行進入到提檔加速、規范提升的新階段。我們相信,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廣大農民群眾一定能得到更多的實惠,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