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馨蔚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愿景,世界矚目,國人共鳴。盡早實現這一目標,是全國億萬干部群眾的迫切期望。毛澤東同志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美麗中國建設,干部責無旁貸。尤其是基層干部,更是大有可為。全國有4萬多個鄉級政府、70多萬個行政村、上千萬鄉村干部,一手連著中南海,一手牽著老百姓,可稱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石”。他們作用發揮得好壞,直接關系美麗中國建設的成敗。那么,美麗中國建設究竟對基層干部角色有怎樣的定位要求呢?
首先,從經濟建設看,美麗中國必然是民富國強的中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美麗中國首先美在經濟發達。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人民生活充裕富足,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綜合國力強大無比,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完善,看得見的“有形之手”和看不見的“無形之手”科學協調,社會資源達到最合理的優化配置,經濟增長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動力上來。這一根本變化要求基層干部牢固確定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用發展破解難題,用發展樹立形象,用發展凝聚民心,再苦再累再難,也要咬定發展不放松,腳踏實地,頑強發展,做科學發展的使者,用發展的非凡成果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贊許。
其次,從政治建設看,美麗中國必然是政治文明的中國。高度的政治文明是現代化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美麗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整個國家黨的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做主三者有機統一,全社會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政治文明具體到鄉村,主要是村民自治、民主協商。這就要求基層干部依法執政,民主執政,始終把民生作為最大的政治,始終把法律政策作為行為的規范,推行黨務政務公開,凡遇到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在“陽光”下運行,認真與群眾商量,群眾同意的照辦,不同意的不辦,想不通的緩辦。變行政命令型為民主協商型,為民務實清廉,成為依法執政的使者。
再次,從文化建設看,美麗中國必然是人文中國。對于有著上千年文明史的中國而言,文化是一部滄桑的歷史,更是民族靈魂的載體,肩負著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重任。建設美麗中國就要充分發揮文化的陶冶和塑造人性、讓人得到全面發展的本性,對內凝聚起強大的民族精神,建成文化強國;對外吸收一切先進的燦爛文化精華為我所用、助我崛起。這就要求鄉村干部打破封閉保守的意識,拆除線性單一的思維模式,敞開開放包容創新的胸懷,養成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全方位立體化的思維習慣,塑造完善人格,成為先進文化、人文文化的真正使者。
其四,從社會建設看,美麗中國必然是和諧中國。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人口大國,和諧發展至關重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做到公平正義,立足以人為本,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尊重關注自然,從而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共同發展。這就要求基層干部時刻立足和諧發展,時刻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始終以人為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順應規律,敬畏自然,成為社會和諧的使者。
最后,從生態建設上看,美麗中國必然是生態文明的中國。“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的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振聾發聵的呼喚揭示著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必須加大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將生態文明發展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首位,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以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這就要求基層干部工作中堅決抱著對歷史、對子孫負責的態度,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做到不犧牲生態和環境,成為綠色生態的使者。
總之,美麗中國建設是篇大文章,基層干部是重要的書寫群體,只要大家牢記使命、認準角色,做依法執政的使者、科學發展的使者,人文文化的使者、社會和諧的使者、綠色生態的使者,就能不辱使命,就能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留下美好的政聲。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