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華
據說,倉頡創造了漢字。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看到日落日出、流水遠逝,看到鳥獸的腳印在地上留下痕跡,看到人們的各種神態,于是就以此為形象,創造了漢字。 這個“看到——創造”的過程,就是發現、發明。
據說,華佗創造了“五禽戲”。他是通過認真觀察,模仿虎、鹿、熊、猿、鳥(鶴)五種動物的動作而創制出來的。這是一種內功功法,后來發展為較有名的武功。這樣的創造,也是一種來自生活的發現。
生活中總有很多精彩需要我們去發現。
也許你從發現的現象中探索出了科學原理,也許你從發現的現象中悟出了哲理,也許你像華佗那樣,從發現中悟出了高深的武功,或者養生之道。但你注意到沒有,“發現”,其實是一個過程。我們先是“看到”現象,然后“思考”為什么,總結其中的哲理,或者“探索”其中的科學原理。看到——思考——探索——總結,這就是發現的過程。你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就是一篇好文章。
當然,有些時候我們是帶著目的去發現,有些時候我們是偶爾“看到”了,從中得到啟迪。有時候我們是帶著疑問去尋找答案,有時候我們會帶著結果去尋找原因。這樣,不同的發現過程、發現方式,就產生了結構和內容不同的文章。我們要特別注意寫出這個過程,“看到”的過程,“思考”或“探索”的過程,最后,就是你得出的結果,這一點要向讀者交代清楚。于是,你完成了整個發現的過程。
我們如果明白了整個發現的過程,也就從中懂得了怎樣來寫這樣的文章。
還是拿實例來說一說吧。
一天,我和媽媽到花鳥市場給小金魚買了美味的魚蟲。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給它們喂食,我拿出魚食往魚缸里面一放,便在一旁靜靜地欣賞一場“金魚爭食大戰”。不一會兒,魚缸里的魚食就被一搶而空,小金魚仍在水面上游來游去,好像在對我說:“再給點我們吧,我們還沒吃飽呢!”我想,小寶貝,我絕對不會虧待你們的。于是我又放了些,看到它們吃食時歡快的樣子,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直到它們不再想吃,我才停止放食。第二天早上,我來到魚缸前一看,呀!一條黑色的小金魚肚子朝上,漂在水上——小金魚死了,我傷心極了。是魚食有毒呢,還是金魚生病了呢?昨天它可是精神抖擻的呀!看到金魚圓滾滾的肚子,再看其他三條金魚也無精打采的,我想,是不是金魚吃多了,脹死的呢?我趕忙向爸爸請教。爸爸說:“很可能是撐死的,我們到網上查查吧。”爸爸迅速打開電腦,上網查詢,很快找到了答案:金魚食性較廣而且貪食,如果投放過量的食物,會造成小金魚因貪食而腸道飽脹、消化不良,易產生滯食甚至死亡。果然,金魚是吃多了脹死的。
這是一篇從生活中的現象去探問原因的作文,是偶然的發現。發現的過程寫得很細致,前因后果交代得很清楚。當然,在文章結尾部分,作者還寫了一些自己的感悟,這里限于篇幅就不引用了。我們再來看另一篇文章。
今天,我帶著疑問做了個鹽水的浮力小實驗。
材料我早已準備齊全:生雞蛋、自來水、大杯子、半杯鹽。首先將自來水裝入大杯子里,然后把雞蛋輕輕地放入淡水杯中。我屏息凝神,看見雞蛋沒有什么變化,依然沉在淡水里。同樣的實驗做了幾次,都是一樣的結果。我猜想,為什么雞蛋不會浮起來?難道它很重嗎?我拿起雞蛋,掂了掂,最多50克嘛。
下一步,我在淡水中放了幾勺鹽,用筷子攪拌了一下,再慢慢地把雞蛋放入杯里。我全神貫注地盯著雞蛋從杯底緩緩地升了起來,浮出了水面,我喜出望外。
我的好奇心大增,又放了幾勺鹽在大杯子里,攪拌了一下。我發現雞蛋浮出水面的體積更大了,幾乎快從杯里跳了出來。我驚訝不已,難道雞蛋的質量變輕了?雞蛋對鹽水的反應真是太大了。
經過查閱資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雞蛋在鹽水中的浮沉有這么大的變化,是因為鹽水密度變大,浮力就變大,雞蛋自然就上浮了。
這一篇是寫浮力實驗,帶著目的去發現的。寫法與前一篇不一樣,但它們的思路基本相似——寫清楚發現的過程,以及發現的結果。把這些交代清楚了,就是一篇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