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娜
他,作為一名企業家,一位成功人士,本可以高枕無憂、安享晚年。可他仍不辭勞苦地跋涉在自己的事業中,繼續尋找著下一個為之奮斗的目標。與此同時,他的心中念念不忘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一個堂堂的中華男兒,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社會上來自不同困難群體的需求。
他就是津南區小站鎮四道溝村村民,現年67歲的萬樹林先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就從事建筑行業,起步時也很困難,一無所有,心中一片茫然,但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這條人生路,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這期間,他力克千難,從一個小包工頭干起,帶領著只有十幾人的隊伍,認真、實在地完成每一個工程,得到了上級的好評,他的建筑隊伍也在逐步擴大。凡是跟他在一起干過活的人,對他的人品都舉手稱贊,因為他為人正直、說到做到,更重要的是他從不拖欠工人們的工資,是人們信得過的帶頭人。
萬樹林先生任小站建安一分公司經理,近幾年公司先后承建了小站醫院、頤養院、小站練兵園、九大處,還有安置區還遷樓等工程項目,為小站地區環境面貌的改善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他得到上級領導和各界同仁的認可。與此同時,他完善了責任目標和責任考核機制,加大質量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了管理人員的素質教育水平。
他作為土生土長的小站人,事業成功了,生活富裕了,仍一心熱戀著這片熱土,不忘過去那艱難的歲月,不忘看著他長大的父老鄉親。也正因為如此,他熱衷于慈善事業,積極參加小站鎮慈善分會活動,回報社會,幫助困難群體。在2004年小站鎮慈善分會剛成立時,他以個人名義捐款10000元;在2005年至2007年我鎮慈善事業各項活動中,他又陸續捐款共190000元。2008年5月12日,當震驚中外的汶川大地震發生時,當看到成千上萬的同胞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無家可歸時,他這個堂堂的七尺男兒,痛哭流涕、心如刀絞,恨不得插翅飛奔受災現場,同災區人民一道共同奮戰、搶險救災。那一次他毅然捐出103000元,他常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這不正是考驗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經得起考驗,不要光把愛掛在嘴上,要落在行動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在家對待親戚朋友也是一樣,誰家有了困難或發生意外,他都傾力相助,上前幫一幫。他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困難來了,大家一起上,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不要因為善小而不為。常言道:誰家門上也沒掛著平安無事牌。如今的生活富裕了,事業也成功了,名利雙收了,更不要把自己當一回事,前面的路還很長,重要的是要低調做人,高質量辦事。關鍵是我這人看到人家有困難,上前幫一把就感覺心里舒服,尤其是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無能為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父母,在家孝父母,何必遠處去燒香?有些人放著眼前該做的善事善舉不做,無動于衷,卻去外地磕頭膜拜、禱告燒香,那不是糊弄人嗎?做做樣子,糊弄別人,然后再昧著良心捉弄自己。”
人的生命就像東去的流水,永無回程,不如在這短暫的人生旅途中為社會、為人民多做好事善事,到年老體弱時內心深處還存有一段段溫暖的回憶。我們誰也不能改變大自然的規律,去超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就在這拓寬的領域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社會、為百姓多做事情。
2009年,就在我國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萬樹林先生頂住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又為小站鎮慈善分會捐款8萬元;2010年以后,他每年都捐出12萬元。作為小站鎮慈善分會的一名常務理事,他本著高度負責任的態度,與其他常務理事一道,為慈善款的救助項目建言獻策,確保每一份慈善經費都經得起捐助者和受助者的考驗,為小站鎮慈善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作為小站建安公司的法人代表、區人大代表,萬樹林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在聯系走訪選民的過程中,他隨時隨地一旦發現誰家有困難,都會盡力協助解決,把群眾的困難當成是自己的困難。他還積極協調有關部門,解決小站文化樓一帶地下水道被堵的事,并且自己拿出兩萬元來,對該地段的排水管道進行了更換,終于在雨季來臨之前徹底解決了小區一帶居民樓一樓雨水倒灌的問題,使那里的人們安居樂業,出門再也沒有后顧之憂。
我鎮和平路社區趙靜華因丈夫患病在床,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萬樹林得知后,送去了慰問金,解決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像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他還積極支持社區的社會文化活動,當小站鎮老年書畫協會成立時,他在高興之余為協會買來筆墨紙硯等用品,讓老人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抒發心曲,增加文化氣氛,使老人們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鎮里老年秧歌隊成立了,服裝和道具又成了擺在老人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當萬樹林得知這個情況后,毫不猶豫地送去演出服。
就這樣,在他的人生路上,一邊走一邊灑下一路的情和愛。多年來,他都把自身利益置之度外,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把為百姓排憂解難作為他生活中的主題。這些年,經他手資助過的人和事不記其數,他不圖回報,只是以此作為自己以后一段段美好的回憶。
他不僅平易近人,還愛好廣泛,閑余時看電視新聞,看小說,看網絡新聞……總而言之,他就是一個閑不住的人。目前,他又在村里承包了500畝地,投資兩億元,雇了若干人,蓋起了40個蔬菜大棚,項目是自然部落農業合作社——讓我們期待他的新成果面世,也送給他最好的祝愿。
如今萬樹林先生已過花甲,用他自己的話講,年過花甲大徹大悟,心里最感謝的是這時代,給了自己發揮才能的機會;感謝黨感謝社會,感恩生活帶來無盡的快樂與幸福。在今后漫長的人生路上,他還會多做慈善,用勤勞把幸福收獲,同家鄉人一道,開創更多的快樂,讓慈善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