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順 陳繼松


摘 要:本文運用個案分析法,針對日常課堂教學講解案例,分析其優勢與不足,從而得出講解需要與行動跟進、創編口訣、多種方式、站位隊形、精講多練和運動規律等六個方面相結合運用,才能高效發揮講解效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技術動作。
關鍵詞:體育;講解;案例;分析
筆者多年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講解與行動跟進、創編口訣、多種方式、站位隊形、精講多練和運動規律等六個方面相結合運用,不僅能高效發揮講解效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技術動作,更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一、講解與行動跟進相結合
案例之一:四年級快速跑教學中,教師發現很多學生站立式起跑存在著同手同腳現象。于是,教師要求學生按講解和示范要求,跟著教師原地“慢放”模仿:左腳在前,右腳在后,上身躬身,雙腿彎曲,前傾,右手在前,左腳在后,兩臂垂于兩側,自然放松,動作由慢到快。短短幾秒鐘時間,就有效地解決了同手同腳起跑這一棘手問題。
分析:心理學研究表明: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活動效果大大優于單種感覺器官。從這一角度來看,語言講解和動作跟進相結合無疑是最節約時間、教學效果提高最快的。這種結合方式使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在同步活動中,把講解要領與動作關聯無縫對接起來,迅速建立起較為清晰的動作表象。例如各種姿勢的起跑、投擲、徒手操、技巧、單杠、雙杠等動作,有的需慢速完成,有的需呈停止或靜態姿勢,也有的需分解為幾個相對獨立動作分別完成等(如頭手倒立、雙杠分腿騎坐前進等),教師都應盡量采用邊講解邊示范的教學方法。
在跑步、武術、廣播體操、健美操等動作中,還可以在動作不停止的情況下,按動作節奏特點進行提示講解。如在做擴胸運動時,前四拍口令為“1-2-3-4”,后四拍為強調動作要求,則改為“加-大-幅-度或用-力-擴-胸”。集體跑步中,為了激發學生的頑強斗志,提高跑操質量,老師要求學生齊喊“鍛煉身體一二一,頑強拼搏一二一,堅持到底一二一”。為了提醒學生做到步調統一,富于節奏感,教師喊口令“左……左……左”或“左……右……左”的同時,重踩左腳給出節拍。當然教師運用這種講解與行動相結合的方法時,要注意講解字數恰到好處、語速適合,動作跟進有節奏,且與動作進程協調一致。
二、講解與教學口訣相結合
案例之二:在排球墊球教學中,一位教師向學生詳細講述了墊球的動作要領,然后又進行了動作示范,但是學生還是“不開竅”,練習時“顧頭不顧腚”。而一位老教師,用了“插、夾、抬、蹬、提、送”6個字,則高度概括了墊球要領,學生印象深刻,有一種躍躍欲試的熱情。
分析:照本宣科動作要領,既拗口又難以記憶,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常用策略就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學習目標,對動作概念進行高度概括,創編教學口訣,提高語言的感染力。教學口訣一般按字數多少可以創編成單字、雙字、四字、五字、七字等五種類型(表1)。
教學口訣具有重點突出、形象生動、簡潔精煉、瑯瑯上口的特點,將原本復雜的描述簡單化了,拗口的要領口語化了,容易讓學生抓住技術的關鍵之處,加深對動作的理解。
三、講解與多種方式相結合
案例之三:在蹲踞式跳遠教學中,教學騰空后收腹動作,教師先講解了動作要領與注意點,然后親自示范。盡管教師示范動作正確,要領講解清晰,而且還重復講解和示范,但學生就是做不出正確的收腹動作。
分析:體育教學中有很多動作在一瞬間完成,這種動作僅靠語言描述難以讓學生完全理解動作技術,即使配以教師動作示范也難以展示要旨。因此,就需靈活運用各種講解的形式,如結合掛圖、圖片、圖示、多媒體等直觀性媒體或結合教學模型講解;或根據教學進程需要,進行全面講述、片段講解、集中講解、示意提醒和個別輔導等。在學生頭腦中迅速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促使其快速掌握技術要領。此外,教師可根據教學具體情況,制定特定信號:不同的笛聲、哨音長短、鳴哨次數、手勢變換、專門語言等,來進一步強化講解的效果。還可以采用對比講解,即就動作相互對應的兩個或多方面,引導幫助學生分析比較其差異、正誤、優劣等,再通過動腦思考對比,學生自然會印象深刻,明確動作結構特點。
四、講解與站位隊形相結合
案例之四:前拋實心球教學時,教師一直站在圓心中央進行講解示范。面對教師、距離較近一些的學生能專心聽講,看清動作示范,而處于教師背面稍遠的學生,既聽不清楚講解,也看不到完整示范,一臉茫然,不知所云。甚至因為教師不能看到背后學生,部分學生便乘機“竊竊私語”“開小差”“扮鬼臉”的玩鬧起來。
分析:各種隊形都各有利弊。圓形隊形有利于學生觀察教師示范,但教師站在圓心講解時,背后學生就處于視聽覺的死角。所以圓圈隊形講解時,教師應站在圓弧線上或跨前一兩步處講解,而不能只固定于圓心中央講解。講解的位置和方向以全體或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看得見、聽得清為原則。盡可能做到背風、避光、避干擾,時刻注意學生的隊形、師生空間距離,避開聲音嘈雜和其他干擾,確保學生集中注意力。如一般四列橫隊應站在距離第一排3米左右和隊伍中間位置處,而縱隊不宜進行講解。總之,講解與站立對形相結合時應注意點面關系。個別學生出現錯誤時,個別講解為主;典型問題可采用集體講解的方法進行糾正。對個別自控能力差或不容易遵守組織紀律學生,講解時教師除可用身體語言暗示,盡量不影響其他學生的練習,可允許其站到隊尾、排頭或較為顯眼的位置。
五、講解與精講多練相結合
案例之五:在前滾翻教學中,教師采用情鏡教學,先是用優美的文字語言、跌宕起伏的語言描述了森林里小動物的熱鬧場面,然后分別介紹小動物喜歡玩的游戲,并創設了險情,小動物們被一只兇惡的大老虎困在一小土坡上……于是,教師把學生分成勇敢組、團結組、守紀組、合作組,鼓勵大家團結一致,為了擺脫險境,需要學習應急技能——前滾翻。這時學生早已躍躍欲試,急于模仿練習,可教師依舊繪聲繪色地描繪情境,孩子們只能服從“師道尊嚴”守規守距地站著聆聽,時間之長,情境創設之拖沓,反而束縛了學生。還有一些教師如同上文化課一樣,一張口就滔滔不絕講解不停歇,重點不明,難點不顧,眉毛胡子一把抓,影響了學生的練習時間,更容易引發學練的厭惡情緒。
分析:體育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應該開門見山。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主要方式的課程,動作的結構、順序、規格只有通過身體體驗才能建立。然而,有些教師對此理解不夠,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無效講解的現象,江蘇海安邵建生老師按原因將其分成六類(表2)。
有一些教師把教學全部的時間都給了學生,以學生的練習體驗來代替講解。或者講解時不著邊際象征性地講一講,放任學生隨意練習,這樣做既忽視了講解的作用,又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利于學生掌握動作技術。精講不是少講,更不是不講,相反,精講的目的是為了節省講解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多練,所以精講需要講到點子上,就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親自體會動作要領,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講解精煉,重點突出。
六、講解與運動規律相結合
案例之六: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教師完整示范動作后,就一連串講解助跑、起跳、擺臂、過桿和落地動作等環節動作要領,事無細巨,一一詳加細說,生怕漏失其中環節。由于初次學習,過多的要領講解與注意點要求讓學生在練習時顧此失彼。發現學生錯誤后,又不加選擇,不分主次,一口氣指出了很多錯誤。教師“善意”的提醒后,學生更顯得唯唯諾諾。
分析:動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泛化、分化、自動化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教學任務和要求,對講解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泛化階段,外界刺激引起大腦皮質強烈興奮而發生興奮和抑制的擴散,分化抑制未建立,條件反射建立不穩定。所以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強調動作的主要環節和糾正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講解語言應該體現在“少”而“精”,而不必過多強調動作細節。上述案例中學生初學跨越式跳高,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的動作太多,又過多關注于細節教學,違背了這個階段的學習規律,降低了課堂質量。因此,講解時教師應遵循動作形成規律,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認知特點,循序漸進,分清重難點。運用講解法應結合動作技能形成規律,各階段具體要求(表3)。
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講解應充分結合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運動能力、課型及教學目標等實際情況,講解力求簡單明了、形象生動,嘴巴一張口,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求知的欲望。這是教學的需要,更是教師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邵偉德,武超,李啟迪.體育教師的運動技術講解技能與發展[J].體育教學,2012(7).
[2]邵建生.減少“無效講解”是精講的重要抓手[J].中國學校體育,2011(12).
[3]梅愛紅.體育教學需合理運用講解法[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