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逸

當我們整天罵著只升不降的房價,那些昔日鯨吞暴利、為富不仁的地產商形象似乎早已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溫情且智慧的公知面孔,比如著名地產商任志強,比如深圳英聯不動產董事長郭建波。
進入4月中旬,3月的官方房價指數還未發布,兩位地產公知之間一場圍繞房價漲跌、以“裸奔”為籌碼的房地產界賭局卻已有了結果。3月30日晚,此前曾預計房價在3月迎來下跌拐點的深圳英聯不動產董事長郭建波“提前認輸”,并在微博上向“@平安北京”申請裸奔。
“裸奔”這事兒還得從去年說起。2012年,任志強在出席某次論壇時表示2013年3月份房價要上漲,2012年12月2日當晚,郭建波在微博上約賭任志強,預言一線城市樓價的全面下跌行情即將開始,并放言:如果明年三月中國樓市出現上漲,將于明年兩會的開幕當天在北京長安街裸奔十公里,反之則要求任志強在媒體上公開道歉。
這多少有點出格的事情被很多人看成笑話,認為郭建波是在作秀,當賭約期限到來,郭建波倒是履行承諾,向“@平安北京”提出了“裸奔”申請。敢拿自己的尊嚴做賭注,勇氣可嘉,這是一位文人出身的企業家,一位心懷理想主義的學者、詩人。
作為地產商,郭建波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各地的商務考察上,要經常出差,基本上過著“人在旅途”的生活。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別人在旅途中計劃著下一個目的地的生意,他卻在想著那些記憶中的書,回來后他還會記下所見所聞。旅途中每個地方都會讓郭建波想起許多事情,重慶令他想起“新女性文學代表”虹影的書,鳳凰令他想起沈從文、黃永玉。讀書成為他商旅經歷的一部分,旅行反而成為書中故事的背景。
郭建波形容自己是“行萬里路,讀十本書”。他讀書,還挑剔文筆,他認為現在的作家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作家相比,題材、時尚性、思想開放性都有進步,但文字的嚴謹性卻沒法比。他不排斥網絡小說,也不排斥少年作家。
網絡上的郭建波更是自稱“瘋子郭建波”,談樓市,談旅游,談韓寒,談公務員熱,甚至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出了“談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不應忘記的三十人”系列。轉戰微博多時的他又向著名地產商任志強發出了來年3月份房價的賭約。
作為一個既有專業背景,又在行業內多年的經濟學博士,會對房地產市場估計錯誤,不是因為郭建波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了解,而是因為他太相信書本知識。郭建波在大學畢業后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來又讀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后繼續留校任教,直到2000年才創辦了旗下的公司。
作為深圳地產界的名人,他的名氣比旗下的公司要大,因為他批評起自己所在的行業來比“房奴”還狠,說“中國地產有多少油水也就有多少口水”。任志強做房地產,他做房地產的經紀人。郭建波倡導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官方房地產中介行會——深圳市房地產中介服務行業協會,他借鑒美國模式在深圳推動房地產持牌經紀制度,并編寫了中國第一本房地產經紀培訓教材。
在郭建波看來,房地產開發商的焦慮是個偽命題,真正焦慮的是中介。開發商的融資環境、銷售回籠、土地開發維系遇到很大不確定性,這只是發展的困難,并不是生存的困難。郭建波說,從幾個代表人物來看,“王石、任志強和潘石屹,三個男人一臺戲,他們還在戲劇化的過程,沒有進入焦慮的階段”。
而中介的日子就沒有那么舒服了,過去幾年中,地產中介迅速發展,以賣新盤和二手樓為主,它們生存的空間就是炒作房價、炒作市場,是行業的晴雨表,也是泡沫助推者,本身自由資本少,抗風險能力低,當地產市場數顯停頓、萎縮或觀望時,最先受傷害的也是他們。
幾年前,當二手房業務正火爆時,這位地產中介領域的佼佼者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砍掉旗下公司英聯國際不動產的二手房業務。二手房業務每月能為英聯帶來超過100萬元的毛利,郭建波卻決定不進反退,董事會上,沒有一個人同意他的意見,他憑借第一大股東的地位,強硬拍了板。
2007年,對地產中介的不信任感迅速蔓延,大批中介公司資金鏈斷裂。英聯國際幸存,但郭建波的焦慮并未就此結束。他沒有完全退出中介業務,還保留了一手樓交易,當時二手樓已砍得他手軟,2007年底在內部會議上他還宣布將再次把一手樓作為重點。但是,王石大張旗鼓拋出“拐點論”,萬科帶頭降價,打亂了他的規劃。
焦慮的情緒影響了郭建波的節奏,本來他已習慣了做“甩手掌柜”。2008年英聯的重心再次下沉,開會越來越多,“強化管理,這塊業務縮減了,這塊業務就必須擴大”。他也更愛“算小賬”,削減非盈利部門成員,擴大業務部門。英聯還投資了三個與房地產有關的網站,2007年投入幾百萬元,2008年的投資計劃削減了,因為回報太慢。他的個人生活也不再那么從容,再也不會一周打一次高爾夫了。
讓郭建波覺察到房地產行業“地震”前兆的是一些細微的跡象,他看到所有中介幾乎都跑到街上去攬客,這種熱情暗示行業已接近頂峰。更重要的是,在市場最瘋狂的時候,郭建波發現老老實實地做中介利潤很薄,除非參與炒樓,但帶著點兒書生意氣的他覺得全球地產中介的規則是經紀人不能進行自由買賣,盡管大家都這么玩,但他覺得這樣風險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希望以穩健為趨向,一貫的理論就是活下來才有機會,否則再多的機會和自己也沒關系。他說,當時感覺二手房業務對公司會構成威脅,即使在高峰時也是微利,需要的現金流很大,一旦萎縮就會變成一個很重的包袱,要提前把它扔掉。這樣的情況下,他才力排眾議做出了砍掉二手房業務的決定。
一場風波最終歸于平靜,郭建波又可以重歸散淡而閑適的生活,繼續寫寫文章、發發牢騷的自在日子。他經常告訴自己的員工:“累了,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出去旅游,降低虛熱,擠出浮躁,回來就不會再瘋狂的拜金主義中失衡。”郭建波最怕愛好與事業產生沖突。他生活在城市文明之中,卻留戀寂寥的無人區邊緣,追尋歷史的蹤跡、文化的氣息,他想唱就唱,想寫就寫,生性灑脫,做事不羈,成了一個不乏清風道骨氣質的地產商。
眼瞅著3月份的官方房價指數就要發布了,郭建波把賭約當成一種承諾,賭約的另一方任志強倒是沒把這當回事兒,一笑了之。也許郭建波同樣可以輕松面對,就像對待自己的生活那樣,畢竟圍觀者只是把這賭約當成中國房地產界又一個無奈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