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豆一歲時,我們全家到了美國。大多數美國夫婦都是自己帶孩子,既不讓長輩帶,也不會請月嫂。美國的爸爸們很自然地參與到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照顧孩子起居,接送孩子上學,輔導孩子學習,睡前給孩子講故事,單獨找孩子談心……他們和妻子一起,分擔這份甜蜜的責任。
我和老公常常看到美國爸爸們帶著孩子在草地上踢球、奔跑,媽媽只是坐在一旁靜靜地看書;爸爸帶著孩子出門遠足、探險,媽媽自己去參加閨蜜的聚會;爸爸親手給孩子做玩具,帶他們一起修剪草坪,媽媽只是微笑著為他們端上點心和冷飲。美國的爸爸們,還經常接孩子放學。有些爸爸帶著家里小一點的孩子來接他們的哥哥或姐姐。爸爸低頭跟孩子耳語,很自然地親吻孩子的臉頰。那一瞬間,真是特別的溫馨。在中國,我很少見到父母與孩子之間如此親昵的表達,尤其是父親與孩子間,總是隔著陌生與距離。
看多了美國爸爸怎么帶孩子,老公入鄉隨俗,開始親自帶豆豆,喂他吃飯,陪他玩耍,給他換尿布,哄他睡覺,并慢慢感受到養育孩子的樂趣。他每一天都覺得很驚訝:呀,原來孩子會這樣與你交流,原來這么小的孩子會有那么多的想法,原來孩子和自己這么像……我說:“豆豆早就如此了,只是你以前沒發現!”老公的眼神里滿是遺憾和失落。以前老公把豆豆當成一個玩具,高興時才會逗逗;現在,老公把豆豆看做一個生命,終于有了當爹的幸福感覺。
到了美國后,我開始攻讀學位。每周有幾個晚上,老公必須自己一個人帶孩子。第一次把豆豆丟給老公時,我連上課都心神不定:老公自己能搞定嗎?會記得給他喂飯嗎?會帶他睡覺嗎?我的耳邊,甚至一直縈繞豆豆的哭聲。糾結了一路,到家后卻看到老公在悠閑地看電視,豆豆比我在家時睡得還早。我上樓看了看豆豆:身上干干凈凈,尿不濕也是剛換上的,睡得很香。那個晚上,老公帶著豆豆吃飯、唱歌、玩游戲、游泳,內容安排得非常豐富。
原來,男人遠遠沒有我想象中那么“粗心、笨拙和沒有責任心”。他們也會像女人一樣細心地照顧孩子,給孩子很多很多愛。甚至,在某些方面,他們比女人更會帶孩子,因為他們更有精力、創造力和原則。豆豆喜歡和爸爸一起玩,因為爸爸能想出更有趣、更刺激、更有挑戰性的游戲。我開始和美國女人一樣,放心地把孩子交給老公帶。
周末,老公經常和男同事們相約一起帶孩子出去玩,給女人們放假。他們的活動非常豐富,出海釣魚、去農場騎馬、去郊外野營……有時,他們只是相約在某個人家中,大家一起打牌、玩游戲。
有一天,我提前回家,發現所有窗簾都被拉下來了,屋子里一片漆黑,只聽見人聲,看不見人影。原來,3個大男人和四五個孩子,全趴在床底下,他們每個人手里都拿個電筒正在“探險”。男人和孩子們玩得很瘋,滿屋子都是歡聲笑語。“探險”游戲后來成了老公和豆豆的最愛。如果家里突然沒人,我第一個反應是:父子倆是不是又躲到床底下玩去了?每當看見老公細心地照顧孩子,和孩子一起快樂地玩,我都會很感動,看老公的目光也會變得非常溫柔。
其實,父親和母親,在孩子的心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游戲找爸爸,歸巢找媽媽,這是大多數孩子的做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既需要母親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細膩、做事認真仔細、性格溫柔等來影響他們,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玩玩具等方式給予他們關懷與呵護;也需要父親用不畏艱險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懷陶冶孩子的性格,通過爬山、游泳、探險、游戲等活動賦予他們堅強、勇敢、果斷、自信、獨立等性格。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高,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是他們持續了12年,通過對從嬰兒到十幾歲的孩子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這或許是美國爸爸們,堅持自己帶孩子的原因之一。
美國爸爸們經常帶著孩子玩,沒事給妻子放放假,既讓自己和孩子更親密,又能贏得妻子的感激和愛,瞧瞧他們多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