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臺灣登山者易思婷成功登上四川西部沙魯里山脈的喀麥隆峰,這是這座被國際攀巖界視為畏途的“魔鬼山峰”首次被人登頂;與此同時,易思婷撰寫的《睡在懸崖上的人》也在臺灣各大暢銷書榜躍居榜首,這部自傳披露了她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生經歷:讓人艷羨的美國常青藤名校博士舍棄了美國的高薪工作,從此浪跡天涯。這期間,她以天為被,地為床,穿著破爛,靠撿垃圾箱里的食物為生。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在她身上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從名校博士到流浪女
出生于臺灣的易思婷從小是個乖乖女。小時候她在一次聊天中說:“我想要這一輩子活得快快樂樂,做自己想做的事。”
沒想到,母親聽了這句話后,趕緊糾正她:“人不能只做‘想做的事’,而是做你該做的事。你要把書讀到最好,將來找份好工作,過上安穩又衣食無憂的生活!”
在母親和家人的這種教育下,易思婷努力做著“該做的事”。一路讀書直到拿到了美國常青藤大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后,成為讓人艷羨的一名擁有高薪的計算機專家。她成為父母眼中的驕傲。
可是,每天駕車行駛在快要擠成照片的路上,呼吸著糟糕的空氣,最后定格在一個小小的格子間中,易思婷總覺得自己過的是一種扭曲變形的生活。她不想像蕓蕓眾生一樣為了大房子、為各種時裝和化妝品、為各種責任而活。
有一天,易思婷與同事在野外舉辦一個聚會。當一群人在山腳下,開懷暢飲與享受美食時,易思婷卻被夕陽余暉中,那層次分明的巖壁與赤霞相互呼應的美景吸引了。砂巖由淺粉、深紅、白等顏色交織變幻著,說不出的神秘又動人心魄。
易思婷突然想親手摸一摸那巖壁,她偶一抬頭,發現半山腰和山頂竟有幾個人在攀登。天啊,在這么光滑的石壁,他們是如何登上去的?
從紅巖谷回來后,山野溪流間的美景和那幾個攀巖者的身影讓她無法忘懷。2003年,她毅然辭職。她想體驗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遠在臺灣的媽媽覺得女兒一定是瘋掉了。
母親勸不動,又輪番讓易思婷的哥哥、弟弟、爸爸上陣。可是易思婷不管怎么樣都不改初衷。
當她第一次靠著自己的努力攀上紅巖山時,她聽到內心有個聲音在說:再見,那個曾經怯懦不自信的女孩!
天為被,地為床
這種生活固然新鮮刺激,可是現實問題卻一大堆。沒有固定住所、沒錢住旅館、又臟又臭不說,有時連吃飯都成問題。
流浪人中間有一種所謂的“挑垃圾箱”一說。美國的垃圾箱極其巨大,因為美國對于食物的管理很嚴格,如果過了標示日期,就算食材還新鮮,超市和餐館也必須依法丟棄。所以在超市的垃圾箱里常常可以找到喂飽幾家人的食物。
作為計算機博士的易思婷做了她原來想都不會想的事情——常常在月黑風高的夜晚,跑到面包店垃圾箱里撈寶。她個子不高,必須整個人翻進去,才可以拿到東西。
有一次,她剛跳進去,攀巖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也來了,他們干脆直接高聲地指定要什么口味:“我要全麥面包。”“我要有葡萄干的。”“我要奶酪口味的,我還喜歡喝紅酒!”易思婷好像面包店的服務生,她自己都覺得有趣得想笑。
在2008年年底,在攀登南美第一高峰阿空加瓜山時,易思婷竟發了高燒。此時離登頂已經不遠了,可領隊卻毅然決定為了易思婷的健康全線撤退,這件事讓易思婷既感動又慚愧。
不過換個角度說,如果她的隊友病了,她也會放棄登頂的機會。在無數次攀巖的過程中,她體會到這世上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財富和榮譽了!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最開始時,由于技術和體能差,她只是別人后面的跟攀。但她原來學的理工專業幫了她的忙,她不斷琢磨如何利用自己的技術彌補體力上的不足。各種各樣的天然巖壁、風化造成的小坑洞、地層的裂隙,如何爬才最流暢,手放哪、腳放哪,甚至她把流程也拆解到細節去思考。
這樣一步步強化體力,又活動著腦子,易思婷逐漸從隊伍中的跟攀變成了攀巖隊伍中的領隊,甚至是很多山峰的首攀者。很少有女性在攀巖中能做到這一點。
有一次,住在洛杉磯的哥哥一家出去旅游,讓她幫忙看房子。哥哥的房子很大、很舒服,有高速網絡,數不清的電視頻道與電影視頻,還可以玩走在科技最尖端的游樂器。易思婷還可以睡在真正的床上,而不是露營用的充氣睡墊上,最重要的是,她不需要離開家門就可以洗衣服、洗澡。
易思婷最后還是逃出了哥哥舒服的家,她真害怕待在那里久了,會對舒服的環境折腰,會對媽媽屈服。
2010年,在攀巖的旅程中,易思婷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另一半——同是攀巖高手的男友安德森。
2012年8月,易思婷攜手安德森開始挑戰這座“魔鬼山峰”。歷盡艱難險阻,他們終于在10月1日這一天,在十八個小時的奮戰后,成功登頂。
易思婷成了這個領域中最耀眼的明星,各種宣傳和演講不斷。而且,她的《睡在懸崖上的人》一書一發行,立即成為年度暢銷書。她放棄美國的高薪到處流浪攀巖的經歷,引發了網絡上的大討論。
無數都市的年輕人受到鼓舞,說想像易思婷一樣,改變現在枯燥的生活模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易思婷想要的不是榮譽,而是希望她的母親通過這本書理解自己。幸運的是,她終于得到了。2013年1月,在誠品書店的簽售會上,當她正準備接過最后一個讀者的書簽名時,抬眼一看,面前這位淚眼婆娑的女士,就是媽媽!母女二人在緊緊的擁抱中得到了和解,這場面感動了在場所有人。受再重的傷也從不掉淚的易思婷哭了,她在人生旅途上,又成功攀上了一座山峰,這座山峰的名字就叫做:理解。
“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選擇,堅守安逸的辦公桌或是放棄高薪選擇流浪,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內心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并且堅持不懈地把它做下去。”這是易思婷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一段發言,這也正是她自己的人生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