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廣東的重點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和扶貧開發地區。2009年經省核定,全市共有貧困村551個,貧困戶44315戶、17.89萬人。貧困村總數約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梅州市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十一五”以來特別是2009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汪洋同志提出的“抓票子、蓋房子、強班子”三個工作重點,依托省直有關單位和廣州市的大力支持,堅持把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作為改變貧困村落后面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貧富差距以及“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梅州”的重要舉措,著力推動“雙到”與“雙轉移”緊密結合、與發展精致高效農業緊密結合、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緊密結合、與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緊密結合、與統籌城鄉基層黨建緊密結合,確保扶貧扶到點子上、開發開出生產力,各項幫扶工作順利推進、成效顯著。預計至2012年底,全市可落實幫扶資金32億元,實施經濟發展項目4991個,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平均10萬元以上,貧困戶人均純收入7000元以上,分別比2009年增長7.53倍和2.96倍,4.4萬戶、17.89萬人全部實現脫貧目標。豐順縣的梅溪村、石橋村,平遠縣的長安村,五華縣的大沙村、梅塘村等一批貧困村實現了“百年巨變”,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初步走出了一條既順應群眾需求、又符合上級要求、也切合梅州實際的幫扶新路。2011年全省扶貧開發“雙到”工作考核評估中,梅州市得分居粵東西北14市第一名。
梅州市按照產業發展定位,開展“綠色扶貧行動”,引導320家龍頭企業和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與貧困戶對接,建設精致高效農業及文化旅游項目756個,基本實現每個貧困村均有一家以上龍頭企業或經濟合作組織對接發展,輻射帶動近4.3萬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開展“科技幫扶行動”,引進廣東青年志愿支農博士團,建立53個面積達1.94萬畝的“科研院所+龍頭企業+貧困村”共建基地,初步走出了一條“科技幫扶+企業合作+基地帶動”有機結合的可持續產業扶貧模式。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產業扶貧信息指導平臺——“致富寶”,長期、定時、免費向農戶發送專家指導和市場需求信息,超過16萬農戶加入,其中貧困戶3.86萬戶。開展“就業幫扶行動”,依托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或在貧困村興辦工業項目250個,培訓13.17萬人次,輸出2.42萬人,勞務輸出年增收約6.2億元。為了解決村集體經濟收入不穩定的問題,梅縣、興寧、平遠、豐順、五華等縣(市)通過幫扶單位為所有貧困村各籌集30萬元以上資金,統一入股園區或購買店鋪、水電站,每年獲取10%以上的固定收益,確保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
梅州市全面核查貧困戶貧困狀況,幫助納入低保8485戶、3.68萬人,鞏固“新農合”參保率,投入補助資金9100多萬元幫助28892個貧困老人加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強力推進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的住房改造建設工作,扶貧“雙到”期間累計完成改造2.1萬戶。梅州市還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房統保政策,同時大力完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梅州市還堅持把“創先爭優”、“固本強基”等黨建工作與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緊密結合,培養、鍛造一支具有強大戰斗力、凝聚力的隊伍,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推動扶貧“雙到”工作的有效機制,讓扶貧“雙到”工作接受全方位的監督。經過多年扶持,梅州市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