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涌——一個十分普通的地名。
這座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城區西南部十多公里的小鎮,談不上有什么森林資源,卻有著占據全國過半市場份額的紅木家具產業集群,有“中國紅木家具生產專業鎮”之美譽。
從名不見經傳到名聲鵲起,從家庭作坊式生產到規模化、專業化、科技化的產業集群的轉型,大涌用30年的時間成就了一個中國紅木當代發展的奇跡。30年是一個不短的時間,大涌家具發展的30年既和改革開放同步,也與當代中國家具的發展同步。而見證這個南方小鎮發展奇跡的正是勤勞智慧的大涌人,是大涌的企業家,是他們的艱辛探索、默默耕耘、奮力拼搏成就了大涌的今天。
大涌紅木家具產業從“無中生有”到“破繭成蝶”,既經歷過輝煌與榮耀,也承受過陣痛與彷徨,它的前路怎樣?將走向何方?或許我們能在大涌商會會長、大涌鎮美術館館長蕭社和對自己這30年的回眸、思考和感悟中找到答案。
記者:我們知道您對藝術有著良好的悟性和執著的追求,開美術館是否也算圓了您一個藝術之夢?
蕭社和:我的這個念頭源于對中國家具和中國文化的熱愛與致敬。
中國家具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原始古樸的席地而坐到商周家具的拙樸神秘;從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矮型家具的浪漫神奇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漸高家具的委婉秀逸;從隋唐五代時期高低家具的華麗潤妍到宋元時期高型家具的簡潔雋秀;從明式家具的古雅精美到清式家具的雍容華貴,中國古代家具史是一部木頭構建的絢麗詩篇。中國家具的高低方圓、曲彎和轉都凝聚著歷史的厚重和歷代大師巨匠的智慧,已在歷史的演變中成為中國文化的經典符號。
中國傳統紅木古典家具作為我國實木工藝家具的一種,是高檔名貴的硬木和傳統國粹文化的融合,它技藝精湛、品類齊全、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東方特點,集靜穆沉古、莊重典雅、神韻內涵、文化氣質于一體,成為高品味和高價值的代名詞。我認為,在當前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經濟競爭決定性因素的形勢下,紅木家具文化的發掘、繼承、發揚、創新以及中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有機融合,已經成為大涌紅木家具產業新的使命。
記者:“精雕百年良工,細刻千年文化”,隨著紅木家具業的發展,如今木雕人才是否已成為稀缺?
蕭社和:確實如此。現在,大多數雕刻技術都掌握在少數老師傅手中,年青一代人才非常缺乏。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我在企業內開設了一系列與家具行業相關的知識培訓班,吸引眾多年輕人加入其中,并鼓勵他們結束培訓后踴躍投身紅木家具行業。
改變家具行業人才后繼乏人的現象,需要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首先要提高技校文憑的含金量,家具可以考慮與高等職校聯合,開設能頒發大專以上文憑的家具設計班或木雕班等,這樣或許會吸引更多人前來學習。這是我培養新生紅木家具人才的想法。
記者:據了解,您的“和業居”家具是中山市第一家擁有“身份證”的紅木家具?這個“身份證”是怎么一回事呢?
蕭社和:隨著紅木家具的文化、藝術和歷史價值被人們不斷熟知,許多家道殷實之士都把它視為收藏傳世的新寵。但有一個問題卻總困擾著喜愛紅木家具的人們—— 材質。近幾年,由于紅木家具價格飆升,在制作紅木家具時,有人采用非紅木材料制作紅木家具,以攫取更多利潤。
針對市場上假料、次料、邊材屢有出現的情況,我們提議要制作一套紅木家具“身份證”識別系統,每一塊木頭紋理像人的指紋一樣都是是唯一的,不可以仿制的,我們是采取實物拍照形式,消費者只要上網查驗產品“身份證”與實物對比,就可判斷所購的家具是否為紅木家具,材質、規格、產地、檢測報告等一目了然。
記者:目前紅木家具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不注重企業品牌、高消耗低效益、拼價格的粗放式經營已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如何面對這些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蕭社和:珠三角的工業化進程推動了大涌紅木家具的發展,但是大涌紅木發展的速度卻遠沒有跟上珠三角工業化進程。因此與時俱進,加快產業化發展,在木材的高效利用、勞動生產的高效率、行業經營的高效益方向尋求突破,才是傳統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歷史是大涌紅木發展的標桿。歷史為大涌創造了機會,同時,更要求大涌不斷向前發展。大涌擁有全國最大紅木產業集群,具有專業化發展的雄厚實力和資金積累。在強調繼承與創新的同時,思想應更加解放,對行業的發展應當更有使命感、責任感。堅持大涌的發展定位,實現行業的結構優化升級,走科學發展之路,就一定能使大涌紅木行業在資源占有不再擴大的基礎上,產生兩倍甚至更大的紅木產業經濟效益。
記者:有人說“紅木家具的文化性使其成為奢侈品”您認同這樣的觀點嗎?
蕭社和:奢侈品究竟是什么呢?“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能夠為消費者帶來一種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注重品味和質量,面對高端市場。”這是目前國際上被普遍認同的奢侈品的定義。紅木家具稀缺的原材料、獨特的制作工藝、對于文明的表述功能等特性,都已經具備了成為“奢侈品”的某些元素。
大多數人會認為奢侈品是物質主義的代表,因為它們價格昂貴,享樂與炫耀的作用往往大過實用性。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奢侈品的內涵和源泉其實是精神的文化的。紅木家具恰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民族文化、價值形態、審美取向的集中體現。這種特有的民族性與文化性就是紅木家具的精髓所在,也是它讓很多人為之著迷的根本原因。如果說外國的奢侈品側重于物質主義,而我們中國的紅木家具則是文化的奢侈品,是藝術品。
記者:紅木家具到底應該“被收藏”還是“被使用”?
蕭社和:我認為紅木家具可以走“平民路線”。紅木家具是傳統文化中不能被忽略的重要部分,它的傳世一方面讓后人看到古人在文化與手工藝結合上的功力,另一方面也考驗著現代人在傳統文化上的傳承能力。然而,這個被披上“傳統文化”外衣的家具種類,在現代社會中到底應該堅持古色古香走“小眾”路線,還是發揮創新精神向“平民”路線進軍,備受爭議。我認為,傳統是必須繼承的,但繼承傳統并不等于就要因循守舊,只要創新部分拿捏到位,紅木家具可以通過現代人的創新完成“再發展”,讓更多人欣賞到它的美。不過,這個“新”要與傳統文化結合,不能脫離。比如,傳統的榫卯結構不能變,雕花與圖案的各種講究也不能忽略,否則只會失敗收場。
記者:30多年與木結緣的收獲是什么?中國家具文化要發展,該怎樣與時俱進?
蕭社和: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深深理解了中國紅木家具文化的美。
傳承了三千年的中國古典家具,是被全世界公認的中國傳統文化代表。其“型”“藝”“韻”“材”,處處皆文化。隨著改革開放,被拋棄、被壓制、被遺忘的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份——家具文化,在王世襄前輩奔波一生的感召下,重新回到了中國文化圣壇。但是,在浮燥的社會現象沖擊下,在還沒有弄懂其文化內涵的時候,生產企業不斷增加,因此唯材質論占領了大片江山;而更嚴重的是,忽視了家具所承載的儒家思想、佛道文化,忽視了家具中含蓄內斂的中華美德。比如,龍紋飾的文化內涵是什么?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它是皇權象征的認識中,不知中國龍乃我中華文化之魂,七千年的龍文化及龍圖騰比中國皇帝不知長了多少輩兒。再比如,“型藝韻材”中的材,指的是承載文化的載體,這里的文化又是什么?又有多少人明白呢?單純從珍稀性來認識,只是經濟主義的觀點。殊不知,無論什么木材,都有紋理、有木性,而木性與人性其實是一致的,這才是材字中的文化。
由于材的文化中有人性與木性的一致,才有中國科學的傳統工藝和技術。可以說,工藝本身就是文化老到的木作技術,也是在材的文化上引發出的智慧,這些技術的發明也從未離開文化底韻這一寶貴基礎。老一輩匠人是有文化的,他們只是沒有文憑。
由木性與人性所引發的木作結構,就是中國木作中的“內精”,是充滿了力學、幾何學、哲學與文化的。
這里有美學、人體工程學,有中國人的行動規范,其合養生之道,也有尊幼之德,有與各種功能相匹配的紋飾與造型線條,有方與圓、陰與陽等深刻文化的統一性;而且在含蓄內斂中,使人百看皆學問。它像智友,像長者,像老師……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傳承中華龍的精神。這就是我們中式家具可持續發展之本。
○蕭社和,中國家具協會理事、廣東省家具協會理事、中山市政協第十一屆委員、中山市工商業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常委、中山市紅木古典家具學會會長、中山市個體勞動者協會副會長、中山市國學促進會副會長、大涌鎮商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中山市大涌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