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商家看準了“包裝”的商機,為賺取更多利潤,往往選用豪華包裝來抬高普通食品的價格,“天價月餅”、“天價紅酒”、“天價茶葉”層出不窮。商品過度包裝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助長社會奢侈之風,而且違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節約型社會的要求。2009年3月31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GB23350-2009《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該標準僅限于食品和化妝品,而部分電子產品、禮品、玩具的包裝也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但缺乏判定標準。
面對愈演愈烈的過度包裝現象,上海出臺了我國首部商品包裝物減量地方性法規《上海市商品包裝物減量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于2013年2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除食品和化妝品之外,上海限制所有商品過度包裝將有法可依。
過度包裝帶來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有資料顯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中有1/3都是包裝性垃圾,而這些包裝性垃圾中有一半以上都屬于過度包裝。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垃圾減量專題調研發現,上海市1 000個小區試點垃圾分類末端減量,雖然垃圾總量確實減少了,但無法回收的包裝垃圾卻在增長,“商品過度包裝”已成為垃圾減量的一大源頭障礙。
2009年以來,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連續3年對上海市生產和銷售的茶葉、月餅、保健食品進行計量監督專項檢查。結果顯示,在147家企業、276批次商品中發現的主要問題都是“包裝空隙率”的合格率較低,茶葉、保健食品的過度包裝尤為突出。
《規定》明確,上海市行政區域內生產、銷售的商品包裝及其監督管理,適用于此規定;同時,包裝物減量堅持企業自我約束、政府管理引導、行業規范自律、社會共同監督的原則。
《規定》還強調,商品包裝應當合理,在滿足正常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其材質、結構、成本應當與內裝商品的特性、規格和成本相適應,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同時,生產者和銷售者對商品進行包裝,不得違反國家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標準中的強制規定。
最高可罰5萬元
過度包裝嚴重的企業還將上媒體“黑名單”。《規定》明確,上海市質監部門應及時公開對商品包裝的監督檢查結果,對違法情節嚴重的生產者、銷售者和涉及的商品通過媒體予以公布。同時,媒體應當對商品包裝物減量開展社會監督和公益宣傳,揭露和批評商品包裝違法行為,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同時,不得為違反強制性規定的商品做宣傳或者廣告。銷售過度包裝的,質監部門責令停止銷售,限期改正;拒不停止銷售的,處2 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此外,《規定》還鼓勵企業在保障商品安全、衛生的條件下進行包裝物減量;鼓勵企業有限采用可循環、可再生、可回收利用或易于降解的包裝材料,倡導生產者、銷售者在商品外包裝明示包裝物回收利用及包裝成本等信息。
小鏈接
《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是自2010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其中明確規定了食品和化妝品的包裝空隙率和包裝層數,比如,除糧食(原糧及其初級加工品)包裝不得超過2層外,其余食品和化妝品包裝層數均不得超過3層;飲料酒的包裝空隙率不得超過55%、糕點的包裝空隙率不得超過60%、糧食(原糧及其初級加工品)包裝空隙率不得超過10%,保健食品和化妝品的包裝空隙率不得超過50%,其他食品則不得超過45%。國家標準中還明確,除初始包裝之外的所有包裝成本的總和不應超過商品銷售價格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