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就是郭敬明的“青春萬歲”,我說過一句話,叫青春都不是吃素的,什么意思呢?我寫的《青春萬歲》那是1950年那個時候的一種所謂革命勝利,新中國建立的那種大時代的感覺,到了下鄉知識青年那也是一種青春萬歲,然后就是什么知青文學、文革文學,然后現在都小時代完全看的好像是另一個世界了,我就覺得咱們中國也夠能變的。
我不想做價值判斷,好和壞。說郭敬明淺,正因為他淺,所以他容易被接受,合乎邏輯是他,不合乎邏輯也是他,所以他給我的感覺就是淺青春,又青春又淺,我還想起網上有一絕詞,說把青春給青年純粹就是浪費。青春就是能浪費,而且我有時間能浪費,所以我覺得這個淺這個絕對是事實,但是這個淺到底算是他一個什么樣的缺點不足呢?
從思想和藝術上來說,這個《小時代》這個電影它可取之處是非常有限的,電影里表現白日夢是電影的一個路子,其實灰姑娘本身就是這么一個模式。美國名片,什么《風流女妾》、《Pretty Woman》也是這樣,妓女碰到大老板,然后這妓女又天真又純潔又可愛。
其實我最近尤其痛心,我感覺到這種大眾文藝產業化正在培養白癡。現在關鍵不在于有這些片子,《泰囧》也好,富二代也好,肥皂劇也好,這當然要有的,問題是真正好的片子得不到,沒有他的聲音,我們連權威的影評都沒有。評論就干脆是對罵,有的時候罵的也很低級,比如就郭敬明的生理特點來進行謾罵,看了以后我也覺得不舒服,很無聊。但我們的電影到底到何處去?有《泰囧》,有《小時代》這絕不是電影的多么大的問題,但是你要只有一個,然后一看聲勢就全是這個,連一個有頭腦有思想有感情激動人心的東西都沒有了。
咱們缺的是什么呢?就是一批真正有專業水平,學術水平,文化基礎的一批專家出來說話。如果要講是市場,美國的市場更厲害,比中國還市場化,美國什么爛玩意兒都有,三級、八級、X片、O片要什么有什么,但是美國不光有這個,美國的還有紐約時報,還有樂評、書評、劇評、影評,而且連那些大作家對紐約時報不敢不在乎。
我1981年去阿瑟米勒的家,他就說對他的新戲憂心忡忡,因為紐約時報老不表態,結果我還沒回來紐約時報表態把他那新戲里全否了,他不敢抗,他抗不動,可中國有這樣的批評嗎?有很多爛片絕對正常,但是得有人能指出來他的爛,而不是說不看,你不看有什么了不起?現在還有人說我不看《紅樓夢》呢,不看《紅樓夢》的聲音比不看《小時代》的聲音還要強大,還要到處的宣傳,這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