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是同學們由童年向少年、向青年轉變的一個關鍵時期,也是大家進行文學創作或從事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座的同學,是我們江蘇省初中階段寫作的精英,所以今天的發言,我跟同學們講寫作技巧就不合時宜了,大家已經掌握了非常多的技巧,而且運用得非常嫻熟。所謂“功夫在詩外”,我想跟同學們講一講,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情懷。
簡而言之,“情”是感情,“懷”是胸懷。我們自身的情懷決定了我們的氣質,決定了我們的格局。氣質越大,格局越大。舉個例子,大家都熟悉的孔子,他在20歲之前立志做大事,但一直到50歲才得償所愿,做了4年官。此后他周游列國,在73歲時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去世了。諸子百家生活的時期,是一個彪炳千秋、值得后人敬仰的偉大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奇跡般地出現了一批思想家,他們組成了令任何一種文明都要欽佩的豪華陣容。他們的思想恣肆汪洋,不廢江河萬古流。但大家想過沒有,孔子在那樣的一個時代,坐在顛簸的牛車上,昏天黑地地從這一站到那一站,荒郊野嶺,人煙稀少,他到底在想什么?他那些偉大的思想都是從哪里來的?跟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有很多很多,為什么孔子能夠脫穎而出?
再說一個人,屈原。屈原身居高位,不愿與佞臣同流合污。在第二次被放逐的途中,屈原得知國都郢被攻破了——這就意味著國家的滅亡,于是他自沉汨羅江而死。從此,知識分子在國破家亡的時候又多了一條選擇的道路——自殺。我們讀屈原的《天問》,會發現它有那么瑰麗的思想,那么漂亮的語言!而一個詩人為什么有如此奔放、如此忠誠的情感?一個高官,為什么放棄了榮華富貴,而選擇了憂國憂民?一個文人,為什么不愿意隨波逐流,而是要保持自己高潔的志向,直到以死報國?是什么使得屈原成了今天知識分子的楷模,深受世世代代老百姓的敬仰?
孔子也好,屈原也好,都是有大抱負、大氣質、大格局、大情懷的人。
我們再說說曹操。很多人說曹操是奸臣,其實不是,一個奸臣能寫出這么大氣的詩句嗎?“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到海邊看碣石、觀滄海,關注的是生命的既長又短。許多年以后,同樣有一個偉人,也到了海邊,曹操在看海,這個人看曹操看海。這個人就是毛澤東。“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同樣是偉人,同樣有大的格局。這個大,有天地之大,有生命之大,有古往今來之大,信手拈來。寫烏龜,曹操寫的是:“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也喝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喝的是天地,喝出的是江山社稷。
同樣是看月亮,“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看到的是千古的月亮,發出了自己的感嘆,這個感嘆發出來之后,舉世皆驚。“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誰第一個在江邊看到月亮?月亮第一個照到的人是誰?張若虛發出的是對生命的追問。同樣是望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東坡寫的是對兄弟的思念。他更把對兄弟的思念之情上升到了對人生的思考:“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通宵達旦地飲酒,想起了自己的兄弟,然后想到,同樣在月光下,月亮照著你,也照著我。人世間的分別甚至生死,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希望“人長久”啊,我們能永遠被月亮的光澤所照耀。這是他由兄弟之情想到的人生哲理。
這就是格局,這就是氣質。我們要在這樣的大格局下看文章,因為好文章都是在大格局之下寫出來的。
再說說現代大學者、大文人、大愛國主義者朱自清。他的《背影》寫父子之情,起承轉合得非常好,一字千金。朱自清說,父親原來是做了很多大事的,是有大志向的,誰想老年如此頹唐,光景不好,父子關系也不好。但是朱自清回北京之后,父親給他寫了一封信。本來父子二人很少說話。父親很矜持,提筆也不能丟份兒,信上說“我身體平安”,既是吹牛,也是要兒子放心,但不知不覺又寫“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父親初寫信的時候,有他的矜持和威嚴,但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又把老父親對兒子的思念、依戀、后悔和懊惱都表現出來了。所以寫到此處,作者才說:“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兒子對父親的思念、擔憂、關心、原諒都有了。曾有一個人寫的一句話讓我至今難忘,他的母親去世了,遺像掛在墻上,他說:“母親在墻上,一動也不動。而我一天一天老起來了。”也許現在大家還理解不了這種感情,但大家要趁早理解、多多理解這種親情。有句話說得很好:“無論我們今生多么相愛,來世我們永不會再見。”
同樣是寫愛國、寫鄉愁,請看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非常簡單,這里有一個字需要查字典嗎?沒有。有一個字需要解釋嗎?沒有。但是,這首詩于20世紀70年代發表以后,有多少人吟誦!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清新易懂,但是余光中先生把“鄉愁”放在了一個大格局之下,表現了寓居海外之人、遠離故鄉之人對大陸翹首以盼的心情。
同樣有一個人也寫鄉愁,他就是政治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請看他寫的《望大陸》:“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這首詩也很了不起,打動人心,讓人久久不能忘懷。艾青也說過:“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余光中、于右任、艾青選擇的主題是一樣的,因為各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感情不同,表述方式也不同。但是,他們都把自己置身于時代中,置身于一個大的格局中。我們也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大的格局下,就像我們的身后有一張動態的世界地圖,時時刻刻風云際會。
歷史像一條長河,奔流而過,無人留得住。我們只有從河水流過的痕跡里,從河床、磚石甚至貝殼上,才能知道大河曾經從這里流過,于是我們要寫貝殼、寫河床,寫波浪在河床上留下的痕跡,把痕跡寫好了,大河也就再現了。
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和時代、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但大家不要忘了,每一個人組成了一代人,一代人的命運也能決定祖國的命運,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把自己置身于時代中,置身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中,去寫我們的文章,去閱讀我們的經典。“情”是感情,“懷”是胸懷。“情”是父母之情、同學之情、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是對江山社稷之情,是對祖國和民族的感情;“懷”是胸懷世界,胸懷歷史,胸懷現在,胸懷未來,而且還要胸懷世界之外、地球之外更加博大的世界,我們要在更加遼闊的空間中去思考,去拿我們的筆。我們每一個人的筆,價格都是一樣的,跟魯迅先生拿的筆是一樣的;寫的第一個字也是一樣的,都寫“我”,但是從寫第二字開始就不一樣了,這個不一樣就在于我們的人生、我們的格局、我們的情懷。一個人的人生、格局決定了他究竟能寫出怎樣的文章。
我衷心感謝同學們呈現了非常好的文章,讓我們看到我們江蘇的初中生文風很正、很踏實。同時我也衷心祝福每一位同學都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文學的、有情懷的人生。謝謝大家!
(根據祁智老師在本屆大賽頒獎大會上的講座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