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成為縣域銀行業首家存款突破60億元大關的金融機構以來,大竹縣農村信用社加快“猛上臺階、戰略轉型”步伐,緊盯現代金融機構和“五最銀行”戰略目標,持續引領縣域經濟發展,著力提升服務“三農”、“中小微實體經濟”水平,推進各項業務跨越發展,寫下了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截至2013年5月末,大竹縣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62.64億元,比年初凈增13.82億元,增長28.31%,居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第1位、市場占有份額28%,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一;各項貸款余額37.87億元,較年初增加3.93億元,貸款余額、年度增長額均占據縣域信貸市場的“半壁江山”。存貸規模一舉突破100億元,達100.51億元。實現存款、貸款余額和存貸總量“三個領先”全縣金融業,實現從2010年末存貸總量53億元到如今100億元的規模翻番。
不破不立,新理念振興發展。2011年,新一屆班子上任以來,經過摸底調查,一致認為大竹縣經濟環境活躍,大竹聯社發展前景廣闊。但內部存在“歷史包袱沉重,可持續發展能力弱”、“業務發展不足,市場份額較低”、“服務理念滯后,經營管理水平低”、“責任意識淡薄,執行能力較差”等經營管理和發展方式問題。經過研究,縣聯社確立了“市場份額就是地位,存貸規模體現實力”的經營理念和“成功=激情+思路+能力”的工作理念。
不破不立,觀念的轉變是痛苦的蝶變。聯社以晚上開會學習,引入外部師資培訓等方式,從細微處播下觀念轉變的種子。兩年多來,“客戶意識”、“營銷意識”、“服務意識”、“執行意識”在時間的深化下逐步凸顯。按照“情況明、數據準、職責清、制度嚴、作風實、效率高”盡職六標準和“查實情、講實話、鼓實勁、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盡職六態度,大竹聯社真正實現在執行效率上提速,管理方式上創新。實施“工作匯報會”制度,聽取一線管理人員的工作匯報;實行“逢會必考”的考試制度,問考“甩手掌柜”;推行“工作底稿”制度,加強對基層社工作的督導。一系列機制的理順帶來了全面振興,小銀行+大平臺的籌備打造更促使大竹聯社呈現出新的蓬勃發展勢頭。
夯實基礎,新氣質集聚人氣。兩年多來,大竹聯社以“惠農興村、扶微助小”為契機,以“流程建設、風險控制”為著力點,在“做深做實做細”基礎工作中砥礪奮進、逆勢而上,各項基礎工作成效顯著。一是明確了縣級聯社小銀行的營銷重心。確立“全員攬存,鞏固農村,滲透城鎮,擴大總額”的資金營銷策略,及早做好“開門紅”和全年工作的思想動員和安排部署,緊跟縣域發展重點,推行分層營銷的全員營銷機制。按照“主動營銷、深耕細作”的信貸策略,做深做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基礎工作,積極介入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滿足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發展需求。同時,將一般農戶、社區居民的信用貸款由原來的1萬元增至2-5萬元;對信譽高、經營好、規模大的種養殖戶由原來的1萬元增至5-30萬元,方便并有效滿足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和新生代農民的多元化信貸資金需求。2013年5月末,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151,202萬元,占到全部貸款余額的39.93%。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43,565萬元。加大電子銀行業務營銷,積極開辦票據業務、理財業務,加大成本可控、收益較高的優質代收代付業務,在產品創新中不斷創新滿足客戶需求。目前,已募集發行理財產品8,000余萬元。二是制定《關于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工作意見》,推行“站相迎、笑相問、雙手接、快速辦、雙手遞、熱情送”十八字服務程序,深入實施兼職大堂經理制度,加大客戶投訴管理力度,促使全縣農信社強化勞動紀律、轉變工作作風、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實現“笑迎天下客,真情待”。三是建立交叉融合的渠道網絡,以網點升級建設、ATM機等電子金融機具布放和電子銀行業務為支點,建立起47個標準營業網點、6個定時定點服務網點、2個自助銀行網和60臺ATM機(其中離行式3臺)、254臺POS機、1,145臺EPOS機互為補充的縱深渠道,實現城、鄉、村三級全覆蓋,蜀信卡累計發行41.78萬張,年內新發行2.13萬張;短信業務、網銀業務累計分別開通39,948戶、2356戶。四是建立“金融聯絡員”隊伍,充分挖掘村社干部和致富帶頭人的人脈資源和市場營銷能力。全縣400余名金融聯絡員為聯社搭建了更加暢通更加堅固的聯系客戶和市場的橋梁和紐帶。
金融鐵軍,新團隊引領跨越。大竹聯社著力推進隊伍建設,鑄造“一支鐵軍”。將黨建、企業文化建設和員工“大培訓”作為推進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干部員工隊伍的凝聚力和執行力,打造一支專業過硬、作風優良的現代金融鐵軍。一是熔鑄合規之師,扎實開展“治理不規范經營”、“整治弄虛作假”、“制度落實年”等專項活動,全面梳理匯編各項制度:推行每周固定制度學習的“夜校”機制;深入開展合規咨詢、合規審核和合規風險現場檢查,大力營造合規氛圍,提升合規意識,確保全縣信用社依法合規。二是建設文明之師,大力貫徹“敢于擔當、甘于奉獻、踏實守信、奮勇爭先”的四川農信精神,深入推進本土企業文化建設,從思想、制度、物質、行為層面塑造、凝聚團隊,點亮了企業文化這盞導航明燈。規范使用四川農信VI系統;總結、提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因子;辦好企業內刊《大竹農信》雜志;攝制了2012年度專題紀錄片;舉辦“五四”羽毛球賽、“七一”萬源紅色革命根據地參觀等活動,規范了員工行為習慣,豐富了廣大員工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農信文化的凝聚力,增強了員工對農信社的忠誠度和歸宿感。三是鍛造效益之師。按照“憑貢獻、重業績、兼公平”的原則,建立由固定薪資、績效獎金、專項獎勵相結合的多重激勵機制。首次將各社占當地市場份額、貢獻度納入考核體系,績效分配采取月月考核、全年拉通、年終兌現,堅決杜絕業務發展的短期行為,充分調動了全員營銷業務的積極性。四是牽引夢想之師。制定了《關于切實暢通青年員工成長通道搭建鍛煉交流平臺的決定》等辦法和制度,重視對員工的教育培訓,推進客戶經理改革,營造人人有機會奮斗、人人有機會成才的工作氛圍,為青年員工拓寬了發展空間,搭建了施展才智的平臺。目前已動態交流員工49名,共組織員工參加省市縣聯社各類培訓、請成都倍壘學校組織培訓班等共66期2476人次,大幅提高了員工的知識水平、個人素質和業務能力。
重鑄品牌,新形象煥發活力。大竹聯社不斷創新宣傳方式、拓寬宣傳范圍、增強宣傳力度,讓“四川農信”品牌在縣域內進一步升華。一是抓住新年等有利時機,在縣電視臺、廣場大屏幕投放廣告;在聯社新辦公樓天臺安裝樓頂標識燈箱;在高速路沿線投放天橋廣告、擎天柱廣告;在縣內公交車投放座椅廣告;在鄉鎮國道、省道、縣道重要路段投放噴繪廣告,宣傳四川農信產品、服務和品牌。二是冠名贊助環湖健身跑、李花節、登山比賽等社會公益活動;扎實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及各種公眾教育宣傳活動。兩年來,累計開展金融宣傳活動60余次,受益人數50萬人次。包括“銀行業公眾教育服務月”、反假幣、警惕非法集資、反洗錢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多個方面。三是聚焦支持“三農”、中小微企業,加強金融助民富民信息宣傳,從2011年開始對外發布《社會責任報告》,進一步擴大農信品牌效應。
再造繁榮,無愧宗旨,以存貸總量突破100億元為新起點,大竹聯社牢牢把握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正朝著“存貸規模最大、競爭實力最強、經濟效益最好、社會聲譽最佳、服務質量最優”的現代金融機構加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