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國比特幣交易平臺BTC China交易量突破8萬,成為世界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商。而在過去的30天里,中國比特幣交易平臺總成交量超過115萬(約合人民幣30億元)。比特幣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得到眾多擁躉者如此“鐘愛”?比特幣在交易過程中又存在哪些法律風險?本報記者走訪了相關專業人士。
比特幣緣何受熱捧
比特幣是一種用P2P技術軟件生成的電子虛擬貨幣。
北京郵電大學通信法研究中心主任婁耀雄告訴本報記者,通俗地講,比特幣是一種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流通的通過網絡進行支付的虛擬貨幣。它不同于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電子貨幣,具有自身特點。
婁耀雄說,比特幣的特點首先體現為它的去中心化。其發行量不依賴于任何發行者,而僅依賴于算法本身,這就從根本上保證了任何人或機構都不可能操縱比特幣的貨幣總量,人為制造通貨膨脹。
其次,比特幣不同于信用卡、網上銀行等,而是被設計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它的支付只能通過電子方式。
最后,比特幣不像普通的電子貨幣那樣,依賴于對現有法定貨幣的兌換才有價值。比特幣不以政府信用為保證,其價值基礎源于使用者的認可。比特幣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臺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買賣,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出售或購買比特幣。
據媒體報道,比特幣成為今年以來的一支金融奇兵,其作用與影響超越了國界。最近,在以“中國大媽”為代表的炒作力量介入后,每枚比特幣的價格一度高達900美元。而在3年前,每枚比特幣的價格不過是0.003美元,幾年內上漲3萬倍的“貨幣”,超越了當代任何一種投資品。根據程序算法,全世界比特幣的總量到2140年將達到上限——2100萬個。這無形中加速了比特幣的升值。
婁耀雄分析說,“中國大媽”熱炒比特幣背后的原因還是對它未來升值空間的看好。出于對通貨膨脹的擔憂,加之國內投資渠道匱乏,投資比特幣成了避險、盈利的另一種手段,同時,美聯儲對比特幣的示好也被解讀為美國政府對虛擬貨幣的間接承認,都促使中國炒家跑步入場。
比特幣合法地位不明確
盡管比特幣市場情況火熱,但也引來質疑和爭議聲,專家學者一再提示風險問題。那么,比特幣的法律地位究竟如何?交易比特幣究竟面臨什么法律風險?
北京市惠誠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網絡誠信聯盟法律顧問趙占領告訴本報記者,從目前來看,交易比特幣的法律風險很大。首先是監管方面,目前從全球來看,只有德國是明確允許比特幣存在,而在大多數國家政策并不明朗,當比特幣涉及金額逐步增加、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尤其是越來越多地被作為支付手段使用,涉及到一國的金融主權和金融秩序時,必將引來政府監管。
婁耀雄說,比特幣得以流通的前提必須是法律承認。中國人民銀行法第16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這種排他性規定,否定了在現有法律框架內其他任何形式貨幣成為法定貨幣的可能性。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法第20條和人民幣管理條例第29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印制、發售代幣票券,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比特幣若想合法流通,并受法律保護,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獲得合法的地位。”婁耀雄補充道。
而據國內媒體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此前在某論壇上首次談及比特幣時表示,從人民銀行角度,近期不可能承認比特幣的合法性。
今年6月,美國國土安全部查封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MT.Cox的部分賬戶并進行調查。美國政府懷疑比特幣由于匿名性的特點,在為洗錢提供方便。婁耀雄認為,比特幣若想合法流通和進一步發展,必須澄清和此類違法行為的關系,否則無法得到各國法律的認同。
比特幣交易存在法律風險
專業分析文章指出,盡管目前比特幣的總價值只有14億美元,僅占流通的美元的千分之一,但是比特幣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潛力讓很多人感到畏懼。不可控是比特幣最讓人們特別是監管者感到恐懼的地方,比特幣的匿名性以點對點為基礎,完全的去中心化容易讓其成為犯罪溫床。
婁耀雄認為,發生比特幣侵權事件后,案件審理中的管轄權爭議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比特幣的匿名性注定了受害者在證明自己損失時耿證的困難。一旦比特幣買賣過程發生權益侵害,婁耀雄給出的建議是,注意相關證據的保全,電子證據相較于傳統證據更加脆弱,在電子證據保全時可以選擇拍照、復制、打印等幾種方式保全。
婁耀雄指出,雖然我國法律尚未承認比特幣的貨幣地位,但是其可以被視為虛擬物品,像網絡上的其他虛擬財產一樣,參照合同法、民法通則、刑法等進行保護。
趙占領亦認為,比特幣買賣或使用比特幣購買其他商品過程中出現糾紛,可以依據合同法等相關規定進行解決。
對于比特幣這樣一種新興電子貨幣的未來前景,婁耀雄認為應該像大禹治水一樣,疏而不是堵確立其作為貨幣的法定地位,將其納入貨幣的監管范圍,發揮其長處,為人類社會服務。
不過,婁耀雄表示:“比特幣在中國得到官方承認,還需要走很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