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北省廣播電影電視局樹立了“新聞立臺”的宗旨,此研究對河北廣電新聞節目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從微博的利用、欄目定位、加強評論隊伍、加強節目編排等方面闡釋了其弊端之所在,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河北廣電;新聞節目;輿論引導;微博;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27-02
一、傳統媒體與微博融合,進一步發揮輿論引導功能
2012年8月中國輿情藍皮書—— 《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2)》發布。報告指出,65.2%的輿論熱點由新媒體曝光。微博首曝比例顯著提升,達到二成以上。傳統媒體的主流發布地位、輿論監督功能在微博的沖擊下不斷被弱化。面對這一沖擊,傳統媒體需要與時俱進、增強發展意識,積極吸納微博的傳播優勢,利用微博這一傳播平臺提高自身的傳播能力與水平,以營造適應時代和公眾的傳播生態。
微博對傳統媒體具有較大的作用,1.微博上的信息不受地域限制,媒體通過微博能夠獲得更廣泛的新聞來源;2.各行各業名人及專業人士的微博,可以成為新聞報道中重要的素材;3.通過微博平臺組織活動,加強與讀者互動,從而擴大媒體品牌影響力。目前,河北電視臺、河北電臺的新聞節目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但是節目中對于微博的利用程度較低,僅限于在官方微博上預報即將播出的節目或者刊登已經播出的節目,與受眾互動的程度較低。
民生新聞因關注百姓的生活而更加重視與受眾的互動。傳統方式下,互動方式有撥打熱線電話、發送短信或郵件等,而運用微博這一平臺,可以省略電話導播、短信平臺、延時播出等人力和技術手段,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在時效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的綜合優勢。因微博的特有屬性,兩臺的新聞節目特別是民生新聞節目應充分運用微博這一平臺,使之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二、新聞欄目定位不準確,節目的同質化現象嚴重
雖然都是新聞節目,但是根據報道內容的差異,新聞可分為時政新聞、科教文衛新聞、城建公交新聞、經濟新聞、政法新聞、社會新聞(也稱民生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軍事新聞、國際新聞等等。
河北電視臺、河北電臺的部分新聞節目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大多為內容龐雜的綜合性新聞。例如河北電視臺《午間視野》的節目定位是堅持社會新聞,積極關注民生,反映輿情,在第一時間播報最新、最快的信息。而在實際播出時,有大量的時政新聞,自采的本地民生新聞較少。由于該節目在衛視播出,應當采取“大民生”和“小民生”結合的方式,“大民生”的節目關注國內省外的資訊,難以做到自采,應重點在“評論”、“點評”上下功夫;“小民生”關注省內的資訊,應充分考慮節目內容的貼近性。
《直播京津冀》是一檔早間直播節目,欄目定位薈萃京津冀一手資訊。實際上,該節目播出時總體淡化了京津冀概念,三地新聞篇幅所占比重過小,節目之間缺乏有機聯系,重點難以突出,更像綜合性新聞。
河北電臺新聞頻道有《河北新聞》、《建樓讀報》(早間時段)、《新聞早觀察》、《陽光熱線》、《第一民生》、《今日新聞眼》(午間時段)和《第一財經》、《建樓讀報下午版》、《新聞晚觀察》、《全省新聞聯播》(晚高峰時段)以及《法治集結號》、《天天天下》(晚間時段)等新聞類節目。《河北新聞》、《全省新聞聯播》兩檔節目定位雷同、節目形式相似;《新聞早觀察》、《第一民生》、《今日新聞眼》、《新聞晚觀察》、《天天天下》等節目主要以民生新聞為主,存在著節目定位相似、內容重復的現象。
河北電臺新聞頻道的節目整體運行采用“新聞節目+正點播報”的模式,新聞節目的內容與正點播報的內容兩者并沒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體,其中有大量重復的新聞出現。有時同一條消息會出現在當天不同的新聞節目中,如果消息比較重要,需要屢次出現,可以根據不同的節目定位需求重新制作,而不是簡單機械地重播。
三、龍頭新聞節目內容刻板、形式單一,難以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
河北衛視的《河北新聞聯播》、《河北新聞》節目,河北電臺的《河北新聞》、《全省新聞聯播》節目是兩臺的龍頭新聞節目。龍頭新聞節目應當發揮新聞節目的主導作用,有力地引導輿論。實際上,這四檔新聞節目的收視、收聽率還有一定的差距,難以發揮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節目形式和表現手段存在一系列問題。電視新聞中領導活動報道多是傳統的解說詞加畫面,極個別時會加些領導的同期聲,但沒有表現出領導的個性、氣質、神采和境界;廣播新聞中領導活動報道也多為通稿,缺乏錄音報道;報道會議新聞不抓新聞點,對于領導講話內容和會議程序面面俱到,難以貼近百姓生活;主題性報道生硬、呆板,不講究切入點,選取角度不巧妙,內容不生動、不吸引人。
這類新聞節目在表現手段上顯得較為單一。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新聞語言不夠生動形象,采用模式化、公文化的語言進行報道,難以體現廣電媒體的特點;對記者出鏡缺乏規范、非常隨意,這使得現場報道的表現力和吸引力減弱;節目主要使用播音員配音,較少使用同期聲、現場聲、音樂、漫畫、圖表等手段;拍攝角度單一,大場面多,缺少細節和典型畫面,領導鏡頭多,群眾鏡頭少;作為直播節目,多為單向說教和灌輸,缺少與受眾的雙向互動和交流。
這類新聞節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宣傳報道任務重,承擔了大量省委、省政府的宣傳工作,堪稱輿論重地。如何更好地發揮節目的輿論引導力,對于傳遞黨和國家的聲音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應當在內容、形式、表現手段上大膽創新,做精品節目、特色節目,才能提高節目的收聽、收視率。收聽率、收視率上去了,這類龍頭新聞節目才能真正成為開展輿論引導的“主陣地”,宣傳路線方針的“主渠道”,反映社情民意的“主窗口”。
四、為新聞節目建立精銳的評論隊伍,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自從微博等“自媒體”走紅之后,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很少能夠搶到真正的“第一現場”,許多當事人主動承擔了“新聞播報員”的工作。微博的傳播速度之快和新聞來源之廣讓新聞工作者望塵莫及。但是,缺點在于解讀淺顯并且片面。傳統媒體的深度解讀能力和評述分析能力,成為了目前傳統新聞媒體的主要價值之所在。不僅需要告訴觀眾是什么,更要告訴觀眾為什么。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觀眾會繼續保持對新聞評述類節目的較高關注度。個性鮮明、觀點獨立的評論在發揮輿論引導的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河北電視臺多檔新聞欄目都嘗試了配發評論,或者設置點評板塊,來彰顯新聞立場,傳達新聞觀點,這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嘗試。但是節目在評論的角度和深度方面還有待提升。評論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真是可氣”、“這是無良行為”等帶有明顯個人情緒的詞語上,觀點的缺失會導致評論的“名存實亡”。目前,河北電視臺尚沒有叫得響的新聞評述類節目。
河北電臺的著名節目《建樓讀報》,是一檔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的新聞評論類節目,《建樓讀報》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以其特有的個性及不斷創新的內容及形式,始終被聽眾關注,《建樓讀報》的收聽率始終在省會市場排名前列,位居河北電臺首位。但是該節目的原創性較差,其內容主要來自報紙評論和網絡評論,《建樓讀報》僅是對文字進行聲音上的演繹,變成廣播評論,這樣的節目很難有較大的發展。
新聞評述類節目在對新聞進行解讀時,應當與本省的實際情況相聯系,從本地受眾的角度進行解讀,加大原創,這樣對本地受眾的吸引力才會增強。從貼近本地受眾的角度來選擇和解讀新聞事件,有助于提升該類節目的收聽收看效果。為了辦好新聞評述類節目,建議進一步開發評論員隊伍,引入大眾評論員,選擇高校學生、熱心觀眾等參與到大眾評論員的隊伍中來。同時,可以探索“評論編輯”的工作機制,吸引記者編輯多寫評論,多出好評論。在評述新聞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首先,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積極引導輿論。深入到基層單位、企業、群眾中,了解在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基層工作人員和群眾有什么想法和建議,各區縣經濟發展的優勢、潛力和不足,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問題進行評論。其次,在寫作方法、表述方法上進行改革,更加注重貼近群眾,增強親和力。
五、強化新聞節目的編排意識,加強節目的輿論引導力
近年來,廣電新聞節目日益呈現板塊化、欄目化,人們已經意識到僅僅強調單條新聞的優劣已不足以使整檔新聞節目具有較強的可視性和可聽性,新聞節目的編排日益受到重視。它不是以往那種簡單的節目稿件組合堆砌和新聞的單一串聯,而是以“大編輯”思維構建節目的整體框架,使整檔新聞節目編排渾然一體,凸顯節目的整體感、層次感,從而提高新聞節目的質量。河北電臺、河北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在編排上比較隨意,尤其是綜合性新聞節目,受央視《新聞聯播》的影響較大,大多是采用“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的形式。
綜合性新聞節目的編排,主要為觀眾提供各個領域的重要新聞,以滿足觀眾多方面的信息需求。沒有充分地考慮報道的新聞價值,僅是按照報道的內容機械地進行排序,很難吸引受眾。
我們可以借鑒一些新聞節目的雜志式編排模式。雜志式編排是指根據內容或時效性不同,對新聞信息進行歸類,然后再把若干彼此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新聞節目結合成板塊,最后通過一定的方式串聯成節目的編排方式,也稱為板塊化編排。這種編排方式的優勢很明顯。首先,它根據新聞的不同類別,把重要新聞置于每個板塊的開頭,容易形成多個頭條;其次,把內容相近、主體相同或有密切聯系的新聞組合在一個板塊之下,能提高節目的信息量,方便觀眾收看;再次,有利于產生節奏感。在每一板塊之中,圖像新聞與口播新聞穿插,長新聞與短新聞互相搭配,使整個欄目的節奏靈活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