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選秀類電視節目普遍陷入困頓的大背景下,《中國好聲音》異軍突起,以優異的成績讓處在迷茫之中的選秀類電視節目看到了希望。本文通過對《中國好聲音》取得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試圖從選秀理念、導師團隊、機制創新、節目質量等方面歸納提煉出《中國好聲音》受到觀眾歡迎、獲取成功的真正原因,從而找到提升選秀類電視節目制作水平著力點,對我國選秀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國好聲音;選秀;電視節目;制播分離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95-02
從1984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開始算起,選秀類電視節目在我國已經發展了近30年。2005年《超級女生》的空前盛況標志著我國選秀類電視節目的發展達到了頂峰。但自此之后,選秀類電視節目迅速衰落,不少節目甚至因為內容低俗而被國家相關部門叫停。在這個大背景下,由燦星制作斥資從荷蘭引進的大型專業音樂真人秀《中國好聲音》于2012年7月正式在浙江衛視上映。由于品質較高、模式新穎,《中國好聲音》迅速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認可,繼《超級女生》之后再次創造了選秀類電視節目的收視奇跡,獲取了豐厚的投資回報和良好的社會效益。《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并非偶然,多方面的原因共同成就了這檔優秀的選秀類電視節目。
一、突出聲音 回歸正途
作為選秀類電視節目的重要一支,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聲樂類選秀電視節目曾取得過輝煌的成績。然而,由于盲目模仿和片面追求收視率,聲樂類選秀電視節目逐漸偏離了以聲樂表演為核心的軌道,過度包裝、緋聞、毒舌、炒作層出不窮,直接導致了選秀類電視節目的庸俗化。《中國好聲音》摒棄行業積習,拒絕炒作,突出聲音的主體地位,回歸到聲樂類選秀電視節目的正途,令廣大電視觀眾耳目一新。
《中國好聲音》以為華語樂壇選拔出一批堅持音樂夢想、富有音樂才華的人為宗旨,自始至終堅持聲音是選拔優秀選手的唯一標準,并通過有別于傳統選秀節目的“盲聽”模式來保證選拔的客觀與公正。在“導師分班”階段,選手開始演唱時,四位導師皆背對舞臺而坐,若被選手的演唱打動,才按動按鈕轉過身來。也就是說,在做出選擇前,導師們完全看不到選手的臺風和相貌,只能依靠選手的歌聲做出判斷。這樣就有效杜絕了聲音之外的因素對導師的判斷造成干擾,這個過程被稱作“盲聽”。很多人都非常欣賞這種模式,認為通過這樣一個過程,音樂或者聲音本身得到了“提純”,能最大限度地確保選拔出真正的好聲音。
二、超級評委 相得益彰
我國選秀類電視節目的評委一直為廣大電視觀眾所詬病,他們中的不少人要么專業素養不夠高,要么僅僅依靠嘩眾取寵或是毒舌謾罵來引發關注[1]。除此之外,也有人在多個選秀節目中擔任評委,點評內容和風格趨于雷同,從而引發觀眾審美疲勞。但是,作為《中國好聲音》的評委,劉歡、那英、庾澄慶和楊坤都是首次亮相于內地選秀節目,他們在音樂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詣,是業界的大佬和權威。在提供專業點評的同時,他們也體現出了極具修養的人文關懷,為節目營造出了良好的現場氛圍。
《中國好聲音》在對評委陣容的打造方面,可以說是不遺余力。一方面,所選評委極具代表性:劉歡是當今樂壇著名的實力派唱將,在國內早已家喻戶曉;那英是流行樂壇天后,在內地長盛不衰;庾澄慶來自臺灣,既是知名的音樂人,也在主持音樂節目,年輕人比較熟悉;而楊坤則代表了由草根經奮斗最終成名的音樂人,與臺上學員比較貼近。這四位評委組成的導師團可以說是老少皆宜,極具代表性,也是近年來選秀節目最強的評委陣容;另一方面,四位評委在節目中分工明確、相得益彰。庾澄慶做過主持人,扮演的是輕松、幽默的角色;劉歡代表的是學院派,扮演的是專業沉穩的角色;那英有著豪爽的個性,只需要把真性情展現出來即可;楊坤歷經坎坷,跟學員對話時可以體現出感性的一面。四位導師在臺上展露生活本真,耐心指導、坦誠相待、相互調侃、相得益彰。
三、創新機制 互利共贏
早期的選秀類電視節目多采取單純的自制自播模式,但這種模式限制了民營傳媒機構的進入,缺乏足夠的市場活力。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作為電視臺體制改革的核心,“制播分離”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2]。在《中國好聲音》之前,我國的電視行業存在著兩種形式的“制播分離”。一是電視臺勞務輸出型,即電視臺負責節目的制作,只把部分純勞務性工作外包;二是電視臺購買型,即節目由制作公司獨立完成,然后由電視臺購買播出。《中國好聲音》則創造性地采取了另外一種比較新穎的制播模式,燦星制作負責版權的引進和節目的制作,浙江衛視負責提供節目的播出平臺,二者約定,如果收視率達到一定的標準,雙方共同參與廣告分成,否則,由燦星賠付廣告商的損失。這就給燦星制作提供了足夠的動力把《中國好聲音》打造得更好,這是我國電視行業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制播分離”。
除去在“制播分離”方面的創新,《中國好聲音》還在導師的酬勞和選秀節目產業鏈的挖掘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在《中國好聲音》中,四位導師的酬勞并不是按場計算的,而是采取技術入股、彩鈴分成的方式支付。即把在節目中的貢獻作為導師的投資,把學員的演唱做成彩鈴供手機用戶下載,將彩鈴的收益與導師分成。這樣不僅減輕了節目制作的資金壓力,也有效調動了導師的參與熱情,可以說互利共贏。與多數選秀類電視節目不同,《中國好聲音》還把目光投向了整個音樂產業鏈,把選手簽約環節以及之后的商演項目也收入囊中[3]。通過為選手定制商業演唱會,組織選手定期到國內大型連鎖酒吧演唱等,不僅可以使選手的生命力得到有效延長,也能使《中國好聲音》的盈利能力得到持續。
四、保障質量 精益求精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對于選秀類電視節目也是如此。但我國的選秀類電視節目一直存在著粗制濫造、盲目模仿的問題,節目制作人往往更關注一時的收視率和投資回報,把大部分資金都用去包裝和打造選手,而忽視節目整體質量的提升,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選秀類電視節目在我國的生命周期,進而引發了整個行業的速朽。《中國好聲音》制作團隊從剛開始就立志把《中國好聲音》打造成最受觀眾歡迎的高質量的電視節目。為此,他們打破常規,不惜代價,努力提升節目整體制作水平。
《中國好聲音》的制作團隊主要從三個方面保障節目的質量。一是提供頂級的人員保障。在節目中擔任形象設計總監的是我國造型行業的大師高源澤,擔任音效總監的是擔任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響總監的金少剛,擔任樂隊總監的是有中國第一貝斯手之稱的王笑,負責為節目錄音的是曾給王菲錄制過專輯的李軍;二是提供頂級的設備保障。節目中備受矚目的四把導師轉椅,是制作團隊以每把80萬元的價格專門從英國空運回來的,現場聲音系統的復雜程度甚至超過了演唱會,環繞全場的巨型LED屏也造價高昂。為保證抓拍到現場任何一個具有表現力的細節,制作方在現場共設置了26個機位,是一般綜藝節目數量的近10倍;三是精心進行后期制作。《中國好聲音》每一期的播出時長均不到80分鐘,但卻都是由1000分鐘左右的素材精心剪輯而成,因此看上去十分緊湊,精彩不斷。所有這些努力,共同成就了《中國好聲音》的高質量。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已經結束,但它帶給我們的啟示卻是非常寶貴的。我們要認真借鑒和吸收《中國好聲音》在選秀理念、導師團隊、機制創新、節目質量等方面的探索出的成功經驗。要努力提升選秀類電視節目的制作水平,為廣大電視觀眾奉獻出更多更好的電視盛宴,并進而推動整個選秀類電視節目的良性發展,為豐富廣大電視觀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星.中國電視選秀節目的現狀與問題[J].理論學刊,2007(9).
[2]劉禹奇.《中國好聲音》好在哪[J].北方文學,2012(11).
[3]鄭爽,胡芷滔.《中國好聲音》生意經:廣告分成和錦囊八計[N].第一財經日報,201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