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用生動的實例,探討什么是新聞報道的貼近性,新聞報道的貼近性都有哪些特點,存在的形式和種類。作者以長期的新聞實踐為基礎,結合當前實際,深入探討了增強新聞報道貼近性應選擇的途徑,應采取的方法。論述了強化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對提升報紙吸引力、感染力,進而擴大報紙知名度、影響力的重要作用。從西安地區報紙競爭的態勢出發,闡明了強化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對提高報紙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貼近性;地方元素;落地法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13-02
一、引 言
從現代媒體誕生的那天起,貼近性就成為了媒體吸引讀者的一大法寶。到底什么是貼近性呢?讀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心理需要呢?筆者試以幾個例子談談什么是貼近性,貼近性在吸引讀者方面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貼近性,通俗地說,就是新聞報道與讀者所在地域、工作、生活等方面所產生的聯系或關系,這種聯系或關系能引起讀者對某件新聞予以特別關注和關心,并導致讀者在精神上、心理上產生親近感、親切感和滿足感。它可以分為兩類。
1.地域性。地理位置上的同一或接近。也就是發現、放大新聞中的地方元素,以增強新聞報道的貼近性。例如,本地發生的新聞就比外地發生的同類新聞引起人們關注的程度要高,所以前者的貼近性就比后者強;外地發生的新聞中如蘊含本地元素,更易于吸引本地人的關注。外地新聞中蘊含的本地元素越多,貼近性就越強。
2.滿足讀者利益需求。就是新聞報道要從讀者的視角出發,了解讀者的需求,通過新聞報道滿足讀者的切身需要。這種從利益層面的關心和幫助,能讓讀者產生特別的滿足感。
二、強化突出地域性,增強報道貼近性
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都知道要想提高報道的吸引力,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要千方百計提高報道的貼近性。如何提高報道的貼近性?就是發現、放大新聞事實中的地方元素,以此強化或突出新聞報道的地域性,借此增強貼近性。什么是地方元素?就是新聞報道中蘊含的帶有地方性色彩的新聞事實。例如,新聞中的人物是哪里人?與新聞有關的物品是哪里生產的等等。新聞中有了哪個地方的元素,就越容易吸引哪個地方讀者的關注。在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強化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就成了報紙參與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之一。一張報紙如果無視這種客觀現實,無視讀者對貼近性的要求,不在新聞報道的貼近性上下功夫,肯定不會贏得讀者的青睞,從而也肯定不會贏得市場競爭的成功。怎樣通過發現和放大地方元素,突顯地域性,進而強化貼近性呢?通過多年的新聞工作實踐,筆者總結了這么兩條方法。
(一)突出地方元素,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就是在采寫或編輯新聞報道時,著力發現新聞中蘊含的地方元素,通過報道放大地方元素,進而拉近新聞報道與本地的關系,以吸引本地讀者的關注。
通常的做法是:國際新聞,首先找與中國有關的元素;其次,找與陜西有關的元素,以此類推,逐步縮小,從地域上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這里所講的地方元素或者是新聞事件內容與中國、陜西或西安有某種聯系,如中國、陜西或西安發生過類似的新聞事件;或者是新聞事件中的人物與中國、陜西或西安有聯系,或是新聞中涉及的人物出生在陜西、西安,或在陜西、西安工作、生活過等內容。
“2012年11月29日,我國殲15的設計師羅陽追悼會昨日舉行”這是2012年11月30日的一條重要新聞,西安當地報紙如華商報、西安日報等都刊發了這條消息。經過對比,華商報以其貼近性強,勝過了其他三家報紙。
華商報的報道好在什么地方呢?主要體現在華商報是全國唯一發現新聞事實中蘊含西安元素并在新聞報道中突顯和放大的媒體。華商報報道的題目為《羅陽在西安長大 8歲離開》,在標題和文中首先強調和突出的是羅陽與西安的關系。報道先后介紹了羅陽什么時間生在西安,在西安的什么學校學習,西安同學印象中的羅陽是什么樣,如何離開西安,西安同學與羅陽的交往情況等。
整個報道都是圍繞著“西安”兩個字展開,通過西安老師、玩伴的回憶,勾勒出一位出生在西安,成長在西安,與西安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充滿活力、聰明、熱情的少年、青年、中年不同時期的羅陽形像。想一想作為一位西安的讀者怎能不為這樣的報道所吸引所打動!
2010年,兩位中國員工在阿富汗被基地組織綁架并逃脫,由于當初新華社的消息并沒有透露兩人來自國內何地,國內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未透露員工來自哪個省。不知華商報是從什么渠道得到信息兩人是西安人,并在第一時間采訪了兩位工人,在國內首家報道了兩位西安人如何被綁架、如何與基地組織周旋,如何逃脫的長篇專訪,引起了西安讀者的強烈關注。在2011年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中,又是華商報在國內首家報道了一位陜西小伙子自稱為“當事人”的無聊惡作劇,從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給本地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對照法
當國家出臺重要政策法規后,本地政府如何落實?存在哪些影響落實執行的問題?如何制訂銜接政策?這些就要求當地新聞媒體運用對照法進行報道;當國內外發生重大災難事故后,本地是否存在同樣的安全隱患?有沒有防范措施?如何在第一時間應對?把這些內容與災難性事件新聞同時報道,通過兩相對照,達到吸引讀者關注的目的。
2011年11月16日,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發生嚴重的校車交通事故,造成19名幼兒死亡,43人受傷。為了加強校車安全,2012年4月10日,新華社刊發了國務院公布《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的消息,西安本地報紙都不惜版面予以重點報道。
相比之下,華商報以其強烈的貼近性而勝其它報紙一籌。華商報是如何處理的呢?首先,對條例做了深入淺出解讀,讓讀者對條例有一個明白清晰的了解;其次,采用了對照法,披露了西安現有千輛校車的現狀,指出了西安校車存在的問題,告知讀者我省將根據條例的要求,采取何種措施等內容。同時,還報道了西安市教育局派人到各校實地考察校車情況的新聞。而本地其它報紙無一對本地的情況進行報道。正是由于華商報采取了增強報道貼近性的手法,而使報道更能吸引讀者,更為讀者所喜愛。
三、從讀者視角出發,滿足讀者需求
假如說地域性是利用了“鄉情”這一感情因素來吸引讀者關注關心的話,那么采寫和選編稿件要從讀者角度出發,通過新聞報道滿足讀者的需要,就成為增強報道貼近性的又一手段。如何在采編工作中達到滿足讀者需求這一目的?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落地法
在報道一則國家有關經適房分配的新聞時,首先要聯想到的是陜西、西安如何落實,將會采取什么措施?這些措施中哪些是市民最為關注的內容?以此拉近報紙與讀者的距離。其次,以與讀者切身利益聯系的緊密程度作為報道切入點,想到讀者最想了解和知道哪些內容,而經適房申請都需要具備什么資格,詳細條件如何等等自然就成為了報道的重點。讓讀者看了報紙后,在第一時間把自身的條件與政府的要求作對比,看自己是否符合政策要求,以最大限度的滿足讀者的需要。
2011年5月19日的華商報A6版頭條刊發一條消息《“孔子國際”涉嫌犯罪上海警方立案調查》,這本是一個發生在上海的金融詐騙案件,按理說本地媒體泛泛報道一下也未嘗不可,因為,對案件內容的披露,可以給西安的讀者打“預防針”,提醒讀者注意防范金融詐騙。但是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陜西也有人買了這種理財產品,所以,報道中專門提示說,“據‘孔子國際’部分員工稱,陜西也有不少投資者購買其理財產品。華商報歡迎相關投資者積極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為029—88401173、88401732,本報將及時向上海公安部門反饋。”作為陜西、西安市的讀者看到這些內容,能不對這樣的報道產生親近感?
(二)關注需求法
是人都有物質和精神需求,關注需求法就是在新聞報道中時刻注意讀者的需求,通過新聞報道把能滿足讀者需求的內容傳播給受眾。2013年4月11日,新華社刊發一條消息,報道了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新聞。記者在報道中介紹了什么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重大發現的重要意義等內容。但是,上述內容對于普通讀者來說,不會引起他們過多的關注。什么內容會吸引普通讀者呢?就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會給人類生活帶來什么變化?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通俗的說就是對人們有什么好處,帶來哪些利益。
果不其然,記者又詳細介紹了量子反常霍爾效如何能解決電子碰撞發熱的問題,如何提高在未來的量子計算、量子信息存儲方面的應用潛力,進而有可能推動新一代低能耗晶體管和電子學器件發展,通過密度集成,將來計算機的體積也將大大縮小,從而造福人類。
在實際的新聞工作實踐中,我們常會遇到許多類似的問題,如一項新的法規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一項出臺的政策會給人們帶來何種好處,一項科技新發現將怎樣改變人們的生活等等。所以,強調貼近性,就是要求記者編輯在新聞采編工作中牢固樹立讀者第一的觀點,以滿足讀者的合理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各種方法增強報道的貼近性,進而吸引讀者,贏得讀者。
參考文獻:
[1]王洪菊,李揚.試論新聞報道的貼近性[J].黑河學刊,2003(5).
[2]宋麗.也談新聞報道的貼近性[J].青年記者,1994(1).
[3]丁山.貼近性:改進科技新聞報道的著力點[J].科技傳播,2009(14).
[4]包凌雁.創新新聞報道增強地方黨報貼近性[J].今日財富,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