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02年底,《南京零距離》欄目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播報方式,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也引來全國其他電視節目的競相模仿。民生新聞由此發展并日漸成熟,成為媒體報道內容和方式的一種重要體裁。本文以2012年民生新聞的研究成果為主,集中分析了民生新聞,并以“十八大”精神為主要指導思想,為民生新聞在瓶頸期尋求新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民生新聞 ;“十八大”精神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45-02
一、民生新聞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生”就是民眾、百姓的生計、生活的意思。到了當代,“民生”與大眾傳播媒介相結合,便出現了“民生新聞”這一概念。所謂民生新聞,首先就是要站在媒體高度,以黨的號召和政府的領導為前提。從時政、經濟等“大新聞”中尋找與老百姓相關的內容,以媒體的角度為百姓答疑解惑、維權謀利,讓百姓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生活得更好。即“百姓小事中見社會大意義,社會大事中找百姓焦點” [1]。其次從百姓視角、以民生內容、用百姓語言、為百姓發言。“民生新聞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計、生存、生命。[2]”從這個意義上講,民生新聞的題材選擇十分廣泛,“時事政治、經濟活動、社會生活,只要是關乎‘民生’的事件、活動與現象,都可以是民生新聞的題材。[3]”最后,媒體作為黨、政府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應該在“上傳下達”和“下情上傳”的過程中監督民生工作。
二、“十年之癢”——處于瓶頸期的民生新聞
民生新聞的重要性決定了它近年來發展的速度,從起步到成熟除了受到廣大受眾的關注之外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以民生新聞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中搜索了2012年所有的研究成果。其中總共有388篇和民生新聞相關的研究論文(表1), 分別從民生新聞的特征、發展,采編排、選題策劃,民本意識,記者和主持人素養,話語表達,輿論監督,熱線等七個方面進行研究。其中特征和未來發展方向是研究的重點,達到了239篇(圖1)。
圖1 中國知網中,以民生新聞為關鍵詞的2012年論文研究方向統計
綜上所述,并結合筆者對2012年民生新聞研究成果的分析總結。民生新聞發展至今主要有以下幾個誤區:
首先,一些民生新聞中充斥著大量并不具備新聞價值的市民小事、奇聞怪事,充斥著大量瑣碎且日復一日存在的如鄰里爭吵、街頭打架、家庭糾紛、夫妻矛盾、被盜被騙等所謂的“市民喜歡的新聞”。而這些新聞對提高觀眾的判斷和行動能力是沒有什么幫助的。更不能滿足受眾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其次,很多民生新聞大肆報道負面新聞,喜憂消息的比例失調,相差懸殊。這與我國社會實情不符,也不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宗旨。
再次,有的民生新聞為了實現報道的時效性,存在就事報事現象,沒有提供受眾真正想知道的信息,缺乏對新聞背景等的深度挖掘,丟失了新聞原本具有的價值。在深度評論方面也不夠到位,淺嘗輒止也只能讓受眾了解事件的皮毛。
最后,隨著民生新聞在各地的熱播和報道,中國電視開始被一輪又一輪的“民生熱”所席卷,在此背景下,全國各省市電臺、電視臺、報紙一擁而上,爭相模仿,大批復制。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不同媒體之間,也體現在同一媒體不同欄目和報道之間。除此之外,把“民生”主要立足于“市民”,農村居民被忽視。
世界每天都變化萬千,民生新聞作為媒體的一部分既是時間的領跑者,也是百姓生活變化的探照燈。所以,與時俱進地尋求民生新聞發展的新方向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三、在“十八大”精神中尋求民生新聞的新方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作為一個部分被單獨提了出來,這顯示了黨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重視。而對于我們新聞傳播業中與此息息相關的一個概念——民生新聞,也需要我們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導下,重新審視。本文就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傳播內容、受眾三個環節入手,結合“十八大”最新精神并提出民生新聞發展的新方向。
(一)傳播者
在媒體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傳播者作為生產、加工、整合信息的踐行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民生新聞的報道中,信息的傳播和受眾百姓的生活甚至利益息息相關。因此,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更要從自身出發,更好的服務民生。
傳播者的專業素養和價值觀直接影響到民生新聞的真實有效性。在“十八大”報告的第六部分中,胡錦濤提出了“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的媒體工作者繼續堅持“三貼近”原則,保證民生新聞的真實性,從實際出發為受眾提供公平公正的信息;貼近生活,圍繞民生話題全心全意為受眾指引方向;從群眾的利益出發,本著提出問題、指出矛盾、解決問題的態度為群眾爭取應得的利益。積極向上為社會帶來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一直是黨中央倡導的思想之一,在“十八大”報告中也被一再提出。但是在現如今的民生新聞中充斥著大量的犯罪、車禍、食品造假、校園暴力等信息。給全社會甚至每位民眾心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所以,傳播者應該在保證信息真實的情況下,本著為社會帶來正能量的責任,多傳播陽光的一面。
站在媒體高度,培養受眾的公民意識,提高社會文明素質。在“十八大”報告中,“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被明確提出。這就要求媒體傳播者要站在高于民眾的高度,看到問題的本質,從合適的角度出發,培養受眾的公民意識,提供他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質。“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運用多媒體方式,融入新技術,提高受眾的參與程度。當社會進入網絡時代,媒體傳播者應該盡可能的融入新媒體方式。一方面可以將最新的民生信息以最快速度傳播給受眾;另一方面也是受眾積極參與的最佳途徑。受眾參與度越高,就越能廣泛采集民眾的思想,反映的問題就越突出,新聞源也最真實廣泛。
(二)傳播內容
民生新聞的傳播內容不僅關系到信息質量的問題,而且和傳播效果密切相關。民生新聞的內容能夠與時俱進、有高度有深度就能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并且更好的服務民眾。
1.結合政策,從內容上精選最熱點的民生話題。以往的民生新聞中,為了贏得受眾的眼球,不少媒體將民生新聞的信息定位為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甚至融入沖擊視覺效果的獵奇事件,民生新聞和社會新聞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十八大”報告中對民生問題進行了專門的闡釋,在新時期下,黨中央關注的民生問題包括“教育”、“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百姓健康水平”、“社會管理”、“住房”、“農民生產生活發展問題”等。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媒體應該適應新的環境,嚴格遵循黨中央提出的民生問題,把這些熱點作為重點報道內容。在新的指導思想、新的時代環境下,為受眾提供最新最熱的民生訊息。監督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工作,引導受眾積極配合并努力實現全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
2.傳播內容要積極向上,帶來正能量,倡導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是黨和政府一直提倡的重要內容,也是“十八大”報告中反復強調的工作。媒體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應從積極視角出發,挖掘事件的正面意義,傳播正能量。比如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報道中,媒體應該適當選擇就業困難的內容,同時從磨練畢業生,社會需要精英人才的角度大量報道,并適當選取自主創業成功的案例來鼓勵畢業生。
3.大量選取涉農題材的報道,正面引導受眾思想。“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媒體在民生問題的報道內容中應該涉及到兩個方面。首先,擯棄過去那種以市民為中心的報道題材,加大對“三農”問題的報道力度。全方位報道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信息,引導農民正確認識問題,提高農民的素質,并重新塑造新農民、新農村的形象。其次就是要監督政府工作,報道“強農惠農富農”的工作成效。使得民生問題從提出到實現都能在陽光下進行。內容有溫度,思想有深度,進一步提高媒體知名度。民生新聞要及時體現民生問題的主要矛盾,懷揣著時代的溫度。與此同時,也應該站在大局的角度,從更深的程度去思考民生,解決民生,為多數廣大民眾的利益服務。并以此來提高受眾認識事物的程度,培養受眾的公民意識,進一步達成社會文明素質的提高。只要本著這樣的態度和原則,媒體會更加受到受眾的信任和支持,其知名度也會進一步提高。
(三)受眾
受眾作為信息的接收者,是傳播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受眾對媒體的積極反饋不僅能夠及時的回應民生新聞的傳播效果,便于媒體在下一次傳播過程中改進不足。同時也能監督政府及社會各部門的工作進展和成效,這就符合“十八大”中關于權力運行和監督體系的闡述——“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除此以外,受眾也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正確判斷媒體傳播的信息,理性思考民生問題,形成民生新聞發展的良性循環系統。
在“十八大”新思想的指導下,重新討論民生新聞的發展方向,是為了使民生新聞的路越走越寬。這種轉變也將賦予媒體和受眾更神圣的使命。作為媒體要有歷史傳承感和對社會負責的使命。這種光榮的行為將會使民生新聞的內容更貼近民眾生活,越來越負責的為百姓和社會服務。一方面滿足了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最終也將會培養受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達成全社會的和諧共處,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構想。
參考文獻:
[1]柴素芬.民生新聞該選些什么[J].青年記者,2007(12) .
[2]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6).
[3]董天策.從范式角度審視民生新聞[J].現代傳播,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