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各大電視臺以及傳媒機構開始從海外引進綜藝節目版權,來豐富中國的電視熒屏。同時也有很多中國的電視工作者都在積極尋求如何將國外已有的經驗和節目樣式拿來進行本土化改造,為己所用。當我們對中國電視觀眾的收視習慣、文化品位分析后,確信不能一味依賴海外版權的制作“寶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節目內容、文化構成、審美取向、表述方式上把海外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才能吸引中國電視觀眾,并產生對節目的共鳴。本土化改造是一方面,節目的創新、研發,創造中國獨有的綜藝節目模式,才是中國電視節目突圍必經之路。
關鍵詞:海外版權;本土化改造;綜藝節目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109-02
一、引 言
2010年,《中國達人秀》節目在東方衛視創辦成功,這讓各大電視臺開始對海外節目版權有了全新的認知。這一年幾乎成了中國電視業的節目版權模式啟蒙年。此后有很多海外版權綜藝節目紛紛在中國落地成功,也讓很多電視臺明白購買版權不僅是節目樣式,更重要的是制作流程和方法。
在購買國外電視節目版權的幾個節目中,我們了解到一般版權方會提供幾百頁的節目“寶典”,這些寶典從情節設計、燈光、音樂、舞美到拍攝地點、流程都一一做了詳細說明。節目在中國落地后,中方制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寶典要求進行操作。版權方同時會派專人對節目進行現場指導,參與營銷環節。
世熙傳媒總裁劉熙晨說《中國好聲音》節目宣傳片頭、節目的logo、導師們拿著麥克風的手勢、現場紅色的背景等整體包裝和視覺元素基本與《The Voice》一模一樣。也正是海外版權節目對“寶典”如此依賴,給國內電視臺在節目本土化修改上增加了相當的難度。
引進節目模式,就好比投資購置一個漂亮的包裝盒,這個包裝盒里邊要放置什么樣的內容是要由電視臺自行決定的。因此在各大電視臺風風火火進行海外版權引入的同時,作為國內電視人,我們必須思考本土化的問題。什么是電視節目的本土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包括“節目內容,文化構成,審美品格和表述方式”[1]。
二、本土化的產業背景和媒介背景
《中國好聲音》也許是因為有了四位導師相互掐、斗,互相爭搶學員才讓節目有了看點,華少40多秒的快速賣涼茶,也吸引了電視觀眾的眼球。《中國夢想秀》中因為有周立波這個夢想大使,誰都可以去調侃,但又不失分寸,才讓節目更有深意。這些都是中國元素,這些都是海外版權本土化的開始。
既然有了開始,我們更應該關注中國元素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更廣泛的應用,來提升海外節目在中國的本土化。
首先是中國元素與今天世界文化產業、傳媒產業格局的相互融合。當前發達國家文化產業處于強勢,并開始大規模向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進行文化傾銷。文化傾銷一方面帶給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是極大的經濟利益,而另一方面從某種程度又極大地削弱甚至毀滅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這其中包括大量電視節目[2]。那么在吸取海外電視節目樣式,制作流程方法的同時,保存中國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依托海外節目形式,展示濃郁的中國元素、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地域特色是海外版權本土化必須要走的路。
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有40多年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中國電視人創造出了中國特色的電視節目,形成了自身的傳播方式、以及傳播品格。今天當各大電視臺大量引進海外版權時,如果完全照搬,不注重中國電視的產業背景,和媒體背景,不以中國本土文化作為立足點加入中國文化元素,這檔節目是不能取得成功的。一個好的電視節目模式本地化,要求對模式本身有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要對本土的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否則難以吸引當地觀眾。
三、電視“文化構成”的本土化
2012年我們關注了深圳衛視的《年代秀》。似乎包括業內人士都認為它是一檔本土原創節目。仔細研究后才得知這是引進國外大熱綜藝節目《Generation show》的模式。《年代秀》在本土化改造中把持一個主要的宗旨,就是在“年代”的內容上,讓觀眾保持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以及一種懷舊的情懷。節目中所出現的事件和人物是大家都有共鳴的,但是某個關鍵的細節確是我們未曾關注,恰巧又是很有趣的。從這點來說,與國外原模式比較,最大的變化是對年代題目最大的延展。
易驊是深圳衛視副總監,《年代秀》制片人,她講述了年代秀在本土化改造上的一些有趣的細節:有一期講到南極中山站的節目,最終敲定的題目是“一封家書從中山站內寄出要多久才能收到回信?”信件是20世紀80年代很有共鳴的一個符號,放在南極這個地方,就變成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內容。
最后,出來揭曉答案的是第一任南極中山站的站長,而且還帶來了當時在南極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帶來了20世紀80年代中山站建站不為人知的艱苦故事[3]。這就是中國人文化,中國電視的文化構成。這樣的環節對一個點的延展是原版里面沒有的,恰巧是我們看《年代秀》最吸引人的地方。
電視的“文化構成”體現的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作為中國電視媒體的首要任務是對主流意識,文化觀念的宣傳與傳播,主流文化從文化意識形態上更體現的文化傳播的正能量。我們看《年代秀》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極為突出,它既沒有簡單的迎合觀眾,而是建立在主流文化主導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個性化、深度化電視品牌。這種帶有創造性、創新性特征也正是文化正能量的延續與傳遞。
四、電視“表述方式”的“本土化”
2012年、2013年,連續兩季參與了《中國夢想秀》西安地區的夢想招募活動。對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也進行了深度的研究,源自英國BBCW頻道《就在今夜》的《中國夢想秀》,在引入模式的基礎上和原版最大的不同是在節目的“表述方式”上。《中國夢想秀》是通過周立波語言魅力,或是與節目主體立場的不同,來體現節目的敘述方式。帶有中國元素的周立波,帶有中國民族精神、民族特色故事演繹是獨特中國文化所表現的。
2013年《中國夢想秀》敘述了一個斷臂女孩楊佩的故事,這個24歲的姑娘用一段獨臂舞蹈向觀眾講述了她15年的艱辛生活,她用腳獨立生活,用腳秀十字繡。她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明確奮斗的生活目標,感人了很多人。她的夢想是在上海能夠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小店鋪,讓她可以安心繡,安心地做自己的小生意,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讓父母安心。她的夢想得到了現場幾乎所有觀眾的關注,更是得到夢想助力團的幫助。
這樣的表述,通過樸實的愿望、節目主體人物深情演繹,情感的抒發,將現場情節、故事重疊,得到現場客體(觀眾)意象認同,這是把單一的視點和多個視點結合形成的表述方式,它更注重的是電視節目的現實性、教化性,從而又反襯周立波個人的語言風采,語言魅力,來滿足中國電視觀眾的觀賞習慣與傳統趣味。
五、電視“審美取向”的“本土化”
因為世界各國美學傳統的差異,造成了審美情趣的不同。在電視領域也表現出了審美的差異化,這是我們探討電視“審美取向”“本土化”前提。今天中國電視的格局因海外版權的大肆引進,在審美品格上呈現多元復雜的局面。這樣的局面源于中國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世界一體”的文化融合。
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到今天,經歷了晚會時期、娛樂時期、競猜時期、真人秀時期四個時期。不同時期的審美取向也不同,這主要體現在人不同時期的思想情感和心態上,一檔節目的整體思想性一定會影響節目的審美取向。無論是怎樣的版權模式,表現本土化主流思想文化,表現本土化的情感觀念,這就是中國電視節目的審美。
我們說和諧、合一依然是中國電視審美品格境界中最為基本和重要的,即在電視產品中,在對立、矛盾、沖突中追求和諧、統一、合一,這是我們民族“和合之美”美學傳統的現代延續[4]。
雖然依照目前對引進版權節目模式在多數時還是全程“COPY”,要真正形成節目本土化,甚至創造出屬于中國獨有的節目模式,可能還要花上五至八年時間。但是只要電視人遵循了“本土化”的原則,開始對電視節目進行研發,相信我們與國外電視同行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參考文獻:
[1]楊林.各大衛視五成以上引進海外版權 業內人士解讀[N].新京報,2012-10-19.
[2]胡智鋒.電視的觀念[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3]胡智鋒.中國電視節目生產“本土化”的戰略目標與對策[J].當代電影,2001(3).
[4]易驊.本土化成功改造《年代秀》[N].新快報,201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