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科普專家、知名節目主持人比爾·內曾主持過一部展現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發現的紀錄片,囊括了進化、地球科學、醫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遺傳學和生物學八個自然科學領域,并從中選出自然科學最偉大的十項發現。
這里我們將要介紹的,便是有關生命進化的十項最偉大的發現。
1.恐龍滅絕的K—T小行星撞擊
理論(1980年)
198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茨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一顆直徑大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球幾乎毀滅,是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而這顆撞向地球的小行星,被科學家命名為巴普蒂斯塔納。他們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在全球范圍內,K—T界線附近的黏土層中,銥元素的含量異常偏高。銥是—種地球上的稀有元素,卻是隕星里最為普通的元素。K—T界線介手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即大約6500萬年前,與恐龍的滅絕是同一時間。
在邀個驚人的觀點發表不到10年后,人們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了撞擊災難的直接證據——奇科蘇盧布隕石坑。這_發現為撞擊理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是,由于外星撞擊與恐龍滅絕的因果關系至今還沒有科學上的證明,所以對這一理論的質疑始黼停止。
地球上的銥元素主要集中在地核。1983年美國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噴發,科學家在分析該火山噴出的煙塵時發現其中銥元素含量也很高。這就表明,地球各處K—T界線附近含量很高的銥沉積不一定來自外層空間,火山噴發也可以把銥元素帶出來,并隨火山灰遍布全球。而白堊紀末期是地球火山活動最頻繁的時期,其中印度西部的德干火山噴發被認為是過去2.5億年以來最大的火山噴發事件。德干火山噴發從開始到結束,為距今6700萬年一6400方年前,持續時間為300萬年,斷斷續續噴發了100次—500次,而最激烈的大規模噴發事件則發生在距今6540萬年—6520萬年前這段時間。
2011年,天文學家在研究了小行星撞擊火星和木星后得出結論,認為把恐龍滅絕歸咎于巴普蒂斯塔納是錯誤的。天文學家利用天文望遠鏡觀測火星與木星(它們在這2年中不斷遭到小行星韻侵犯,至少有10000余次),通過對它們表面巖石的觀察,科學家并沒有發現什么變化,對這兩個行星也沒有什么影響。而通過對—些小行星撞擊速度的分析,科學家測算出巴。普蒂斯塔納撞向地球的時間在8000萬年前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小行星的撞擊與恐龍滅絕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然而,盡管有著種種質疑,但絕大多數科學家仍然站到了K-T小行星撞擊理論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