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后一天下午,財政部官方網站悄然掛出《關于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下稱《通知》)。彼時,滬深股市已經收盤,各方面尚來不及做出反應。
面對地方債務加速演進、風險隱患積累沉重、潛在投資熱潮再涌,監管部門需要提前預警,新的經濟內生動力逐步顯現,正是整治地方融資平臺的恰當時機。
2012年最后一天下午,財政部官方網站悄然掛出《關于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下稱《通知》)。彼時,滬深股市已經收盤,各方面尚來不及做出反應。
這份由財政部、發改委、央行和銀監會四部門聯合下發的通知,與2010年中央對地方融資平臺清理的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10)19號)性質相近。
不同之處在于,本次《通知》的約束性條件更為明確,列明了須收緊的地方政府融資項目的條件,以及必須禁止的違規、違法融資具體行為。
這是財政部主管地方政府性債務以來,首次聯合相關部門,就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公開發文,涉及地方政府性債務可能在12萬億元左右,且與多數融資渠道相關,整治力度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均屬空前。
這一整治行動,亦是2011年以來金融業界和監管部門呼吁多時、遲早會進行的關鍵性舉措。其意在全面制止地方投資亂象,并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進行階段性梳理,為接下來的地方投融資規范發展及相關體制改革奠定基礎。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近日表示,2013年要強化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抓緊建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管理和風險預警機制,將地方政府債務收支納入預算管理,逐步形成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債務。
據悉,為落實此次整治行動,2012年9月初,財政部便啟動了全國性地方政府債務專項檢查。這是2011年審計署進行專項審計結束后,中央部委牽頭進行的又一輪全面摸底。一位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說,專項檢查除了摸清債務基礎數據、加強債務管理外,還將為中央經濟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此次專項檢查,聚焦于各地在2011年初至2012年6月30日舉借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額數以萬億元計。在此期間,地方政府因面臨大量到期債務和穩增長雙重壓力,相繼再度發力舉債。
傳統商業銀行信貸融資基本被卡死后,各地以“影子銀行”為代表的銀行表外融資迅速膨脹,2012年至少新增1.6萬億元。同期國家發改委企業債發行的閘門松動,銀行間信用債發行增加,致使城投債勢頭迅猛,2012年新增逾8800億元。這一時期,各地方政府舉債手段更加市場化和多元化,債務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潛在風險趨于復雜,全面摸底因此更顯緊迫。
2012年底,《財經》記者先后在成都、北京等地調查發現,隨著宏觀政策向“穩增長”轉向,本已趨緩的地方基建投資重新升溫。
按照各地當前己出臺的建設規劃,今后五至十年內,全國的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基建領域投資規模數以萬億元計,資金需求再度旺盛。
銀監會銀行監管二部主任余勇向媒體表示,四部門出臺文件,是對前幾次的遺留問題和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規范和警示。主要是最近一些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有抬頭之勢。“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很大。再有就是房地產調控,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只能靠地方政府投資,沖動還挺大。”余勇說。
根據2012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13年“寬財政、穩貨幣”的適度寬松政策基調已經確立,隨著城鎮化發展思路的逐漸清晰,新一輪建設將很快提速,這與十年一次的政府大換屆所引發的投資沖動效應相疊加,全國各地未來更大規模的政府性舉債、投資,將從2013年起重現(相關報道見《財經》本期“貨幣謹慎寬松”一文)。
面對地方債務加速演進,風險隱患積累沉重,潛在投資熱潮再涌,監管部門因此提前預警并整肅融資通道。
更重要的是,2012年10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速開始由負轉正,在基建與地產投資兩大宏觀推手穩步上揚的背景下,新的經濟內生動力開始顯現,掣肘監管發力的宏觀經濟因素明顯減弱,當前正是整治地方融資平臺的恰當時機。
在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文之前,2012年12月,國家發改委也對資產負債率較高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按不同標準收緊企業債發行審核。而過去一年間,企業債發行創歷史新高,達到6500億元。近日,審計署亦公開表示,2013年,將再次對2011年到2012年間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專項審計。
地方債務沉疴痼疾,由來己久,債務期限錯配、以債養債、償債能力較弱等問題一直存在。當下,地方債務問題逐漸長期化,成為左右中國經濟運行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并牽制著決策層對宏觀經濟走向的判斷及政策的取舍。
近幾年,著眼于地方政府性債務這一統計口徑,財政部試圖通過建立數據庫、專項檢查等基礎性、技術性手段加強債務管理,但涉及財稅體制改革、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等治本之策的研究和推出,較為遲緩。
因此,新一輪針對地方投融資亂象的整治,在業界看來,正是為了從2013年起更好地再度出發。
某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副行長表示,中國現有財稅體制存在不對等問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模式有其必要性。從中長期看,通過財稅體制改革或改變政府職能,也許是可行的改革思路,但在短期內,沒有體制性改革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負債不斷增加,將是一個趨勢性問題,須及早整治,降低風險。
財政部再摸底
地方債務存在統計口徑不準確、數據不完整、更新滯后等突出問題。據有關機構粗略測算,2012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可能在12萬億元左右
2012年9月初,財政部下發開展地方政府性債務專項檢查工作的通知,這是財政部歸口管理此項工作以來,首次主動進行地方政府性債務情況摸底。
過去幾年,地方債務問題一直引發市場和決策層擔憂。2011年上半年,由國務院統一安排,審計署對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專項審計。結果顯示,地方債務規模為10.7萬億元。地方債務隱患終于有了一個官方說法。
但其采納的統計口徑和數據準確性,一直存在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此數據可能有高估,但更多的機構和研究者相信,審計署恐有遺漏,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額應遠超過10萬億元的規模,這還不包括一些難以歸類的隱性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