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在進行重組以后,都具備開通所有業務的資格,所以非常需要固網和GSM網之間的聯合。假如在現在的智能化平臺上,可以完成業務的整合,就可以減少投資。下文,筆者選擇同振業務和一號通業務作為例子,探討怎么使用華為提供的、固網連接的、智能化平臺,完成對手機智能業務的支持。
一、與GSM業務的融合
華為提供、固網連接的智能化平臺,通過下面兩種形式完成同振業務或者是一號通業務的使用。
(1)在SDC上為客戶開通被叫智能業務。當開通同振或者是一號通業務的客戶被呼叫時,S S P先在SDC中搜查客戶性質,對客戶性質給予鑒定,鑒定通過后,SSP在被叫客戶號碼前加上接入碼“1164402”傳送到智能網平臺。
(2)在同網智能化平臺SCP側給客戶制定業務資料。假如呼叫傳送至智能網平臺,開始搜查客戶開通的被叫業務,找到之后,把對照的主振號碼與捆綁的從振號碼傳送至匯接局,讓匯接局把號碼傳送至對應位置,完成接續。
現在的智能網平臺對于固號做主振號或一號通號碼、GSM手機號做從振號或呼叫轉接號碼的同振業務或一號通業務,可以很好的完成。所以,下文只探討把GSM手機號當做主振號,或者是把它當做一號通號碼的完成方案。
(1)方案1:把GSM手機號當做主振號或者是一號通號碼,第一步需要解決的就是怎么觸發業務的問題.眼下山西聯通GSM網還沒有使用過同振與一號通業務,假如想要利用原網開通的固網連接智能化業務,就要對網絡構成進行變動,把聯通GSM網當做端局,實現與同網匯接局的連通.手機客戶使用同振或一號通業務,就要在同網SDC上開通智能業務,這類業務的觸發通過固網匯接局完成。(2)方案2:GSM網側在本網內完成同振或一號通業務的觸發,開通同振或者一號通業務的客戶被呼叫時把信息傳送到固網智能化SCP。現在山西聯通GSM網絡開始實行軟交換改動,改動后省內的調換設施類型統一,比較容易完成業務觸發。此外,GSM網絡和省內LSTP建設同步,固網智能化USAU和GSM網絡的LSTP之間完成直線連接,精簡了呼叫程序。(3)方案3:與GSM網連通的智能網平臺,直接開通同振和一號通業務,完成同振或者一號通業務。由GSM網絡側完成觸發.業務的聯通由GSM網連接的智能網平臺完成;固網開通同振或一號通業務,則由固網側和其智能網平臺完成。(4)方案4:重新構建系統平臺,在這里開通全部智能業務。固網和GSM網一同利用這個平臺完成業務.固話主振業務的觸發繼續由固網側完成,GSM手機主振業務的觸發繼續在GSM網側完成。
經過試驗可以得出,固網智能化平臺可以完成手機智能業務的開通和運行,不過在GSM網絡側完成業務觸發,則要經過更多的努力。
二、方案利弊分析
方案1需要對現在的網絡結構做出較大變動,牽涉到固網與GSM網絡的整合,對于未來網絡系統的精簡和其他業務的開展非常有利,但是考慮目前的情況,假如把GSM網的呼叫信息都傳送到固網匯接局,將會造成固網匯接局的工作量驟然加大,必須要增加其信息容納量才能滿足業務需要,對于原來GSM網側開展的智能業務,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具備實行條件。方案2對固網改動較少,不過需要對GSM網進行改動,而且實現統一智能化平臺發展,需要GSM網與固網智能網的開通協議相統一。方案3這個方案比較具有可行性。不過并沒有完成GSM網內業務的根本性整合。首先支持業務運行的仍然是兩個系統:GSM網開通的業務,需要GSM網絡系統的支持,經過GSM智能網完成運行;固網開通的業務,需要固網和其智能平臺支持運行。就算是兩個平臺整合成一個平臺,這個方案仍不利于未來發展。這樣還容易導致重復呼叫現象,造成資源浪費。方案4和方案2兩個方案相似。但區別是:方案2的基礎是現有與固網連接的智能化平臺,方案4則需要重新構建平臺。兩種方案都牽涉到固網與GSM網同步觸發業務的難題。
三、支撐系統存在的問題
現在固網與GSM網是兩個不同的支持系統。假如使用前兩個方案,手機需要運行同振或者是開通一號通業務時,就需要在兩個系統同時開通業務。但是現在固網連接的智能網平臺只支持固網系統的業務,對于GSM網絡的業務或者是兩個網絡共同支持的業務,不具備支持功能。假如使用方案4,開通或者取消業務也需要兩個系統的支持。現在山西聯通正在籌建支持固網和移動網連接的平臺,平臺建好以后這類業務就可以付諸實施。現在同振業務是包月收費,這樣的收費方式可以避免話單采集點混亂的問題,GSM辦理這項業務后,費用直接以月租形式扣除。因為現在的同振業務的消費清單由固網匯接局提供,所以,GSM用戶想要使用同振業務,還需要消費清單傳送到智能網平臺以后,才能得到消費清單。
綜合上文分析:方案1需要對現網結構進行大幅度變動,目前不適合實施;方案3對未來業務的發展有所限制,也不再考慮;方案2和4類似,都牽涉到GSM網側業務觸動與協議調試的問題。方案4需要重新構建整套智能網絡,對將來各種智能業務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現在智能網的前景發展還不十分明確,新建平臺時機不對。所以,在綜合考慮同網側業務的發展、投資狀況和平臺功能多方面情況的基礎上,覺得方案2是更加合適的執行方案。通過這套方案完成業務的發展,能夠減少設備的重復投放,呼叫程序也相對簡化,只要在業務觸發方面,以及協議適配方面,對GSM網絡側對應做出一些變動就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