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真實環境進行測試驗證,可靠評估高鐵覆蓋場景下TD-LTE F頻段的車廂穿透性能、接入成功率、切換成功率、上下行吞吐量等性能指標。
【關鍵詞】TD-LTE高鐵吞吐量成功率同異頻組網TD-LTE dense Urban single cell coverage performance analysis
Yu Shi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Ltd
Hu Zhefeng ,Qu Zewei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Ltd Zhejiang Branch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D-LTE single cell coverage performance in dense Urban. We analysis from theory and do test in a real environment, then evaluate TD-LTE single cell coverage performance in dense Urban reliably. Key Word:TD-SCDMA Long Term Evolution Link Budget Coverage Remote
高鐵作為一種高效經濟的城際交通方式,日漸成為人們中長距離出行的首選,商務旅行較多,中高端客戶較集中,較多的移動辦公和網絡娛樂休閑需求,高鐵通信逐步成為各運營商品牌競爭,獲取經濟利潤的新領域。
高鐵運輸網絡帶來了高效交通和舒適體驗,但高鐵途徑城市、平原、高山、丘陵、隧道等幾乎所有無線環境,這對于移動通信,特別是處于起步階段TD-LTE網絡技術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一、測試環境與內容
1.1測試環境
主測基站系統帶寬全部設置為20M,頻段為1800MHz-1900MHz,上下行時隙配比為3:1,特殊子幀配置3:9:2。具體站點配置參數如表1:
高鐵測試覆蓋區域周邊地形以平原地形為主,全長約60km左右,列車全程行駛時間15分鐘左右,測試小區呈線性分布,實際測試中正常使用小區數為54個,站間距平均1km左右,天線平均掛高34.6米。TD-LTE站點以一個主站(BBU)帶多個遠端(RRU),并通過遠端(RRU)小區合并方式形成超級小區來實現線性覆蓋區。
車體穿透損耗高達12~24dB,對基站和終端的雜散性能和接收靈敏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移動帶來較大的多普勒頻偏,嚴重影響了基站側和終端側的性能。頻繁切換導致掉話和脫網的風險增加,帶來極差的用戶體驗。
測試TD-LTE站點分布及測試路線如圖1所示:
1.2測試內容
本次試驗測試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接入成功率測試、切換成功率測試、TM2/TM3模式性能對比以及同頻/異頻組網性能對比。
四、總結與建議
本項測試用例有效的評估了TD-LTE的覆蓋能力,獲得如下結論:(1)20MHz同頻組網條件下,高鐵上各項KPI指標均能滿足目前用戶使用需求;(2)TM2與TM3相比,高鐵場景下使用雙流下行數據調度可以帶來下行流量增益;(3)10MHz與20MHz組網相比,單用戶吞吐量偏低,用戶感知相對差;(4)異頻組網與同頻組網相比,切換成功率有所提高,從實測結果看上下行吞吐量并未獲得增益。
本項測試還存在一些問題,建議如下:(1)高鐵組網下,需要做好單小區覆蓋控制,過覆蓋會導致切換關系復雜,引發切換失敗、掉話等異常;注意規劃設計好各小區的方位角和下傾角,防止過覆蓋、主覆蓋不明顯、主服務小區覆蓋交替出現時,終端容易發生乒乓切換等問題。(2)TD-L采用2個RRU的方案進行小區合并,可以通過測試獲取RSRP的分布比例,確認整體覆蓋是否符合集團規范要求;(3)若存在弱覆蓋的情形,可以通過調整RS功率、工程參數等方法進行彌補;(4)目前PCCPCH功率配置為33dBm,RS功率配置為9或12dBm;(5)切換性能可以通過LTE協議中的相關參數調整進行保證,如切換參數,包括觸發門限、Time to Trigger、小區個體偏移、T304等;(6)調整隨機接入類相關參數,包括Preamble的期望接收功率、Preamble最大發送次數等解決小區數量增多、切換次數增多等問題;(7)現階段高鐵不建議與周邊大網同頻組網,在宏蜂窩同頻組網條件下吞吐量有一定程度下降的,高鐵與公網同頻組網時性能可能也會有所下降;(8)TD-L和TD-S都工作在F頻段,但其中心頻點不同,且保留一定頻帶隔離度,并通過上下行時隙及特殊子幀配比規避交叉時隙干擾;(9)建議高鐵專網與周邊公網同頻組網研究后續專項開展,可以結合eICIC等算法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映民,孫韶輝TD-LTE技術原理與系統設計.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1.3
[2]趙訓威,林輝3GPP長期演進(LTE)系統架構與技術規范.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