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戀

眼前的施麗君不施粉黛,目光柔和,很難想象她和丈夫林有希一起執掌著“天湖茶業”這樣的一個赫赫有名的茶業帝國。
1997年,對于林有希和施麗君來說,這一年特別難忘。那年,因為國企解體,在福鼎的國營企業里安安靜靜地工作了十幾年的夫妻兩個雙雙下崗了。以前在國企的時候,他們是茶葉方面的技術骨干,但是下崗之后,卻發現在現實面前,他們那些技術似乎一無是處。
為了謀生,也為了能讓自己多年所學能有施展的舞臺,夫妻二人背上行囊,開始一段精心的考察之旅。2013年的初春,當“問道中國茶”就這段歷史向施麗君女士求證的時候,她安靜地說:那段時間,我們走了很多地方。
北上馬連道
他們先是到了廣州,但是廣州的環境太過開放,生活節奏太快,對于搞技術出身的夫妻兩個來說,顯得無所適從。于是,他們又來到了上海。那時的上海已經是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了,市場前景很大,但是這么大的市場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沒有,在施麗君的眼里,她不能在這個龐大的市場里一眼望到茶的未來。茫然中,夫妻二人決定北上,去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北京看一看。
到北京的時候,已經是1997年的年底了。雪花飄飄的一天,兩人背著行囊艱難地走在去馬連道的路上。因為不識路,施麗君隨意地向路邊的行人打聽。讓施麗君沒有想到的時,那個路人不僅熱心地為他們指點了去馬連道的路,甚至還帶著他們走了一程。這一程,讓身心俱寒的夫妻二人看到了希望,也就是那一瞬間,他們決定哪兒也不去了,就在北京開始創業吧。
雪是冷的,而北京人的心是熱的。溫暖見溫暖,荒寒對荒寒,北京人的溫暖點燃了夫妻二人心底里最本真的善意。
施麗君說:“茶葉就是要有人情味,我始終認為茶葉要是生活的一部分。這么多年和茶交往的過程中,茶已經是融入到了我生命當中,我自己認為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它也是要占一席很重要的位置,北京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地方,這讓我覺得茶可以在這個地方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所以我選擇了這里。”
當然,雖然有北京人熱情地為夫妻二人指點了通往馬連道的路,但是,真正在馬連道上行走,還需要他們更多的艱難付出。施麗君給我們回顧了1997年時馬連道的情形。
那時的馬連道上有一個老的國營企業,也就是現在的北京茶葉總公司。很多外地來做茶葉生意的人其實都是圍繞著北京茶葉總公司在做生意。現在回憶起來,那時的馬連道就像擺地攤一樣,一個大棚下面,一格一格地,一個商戶一個格子,前面是茶葉的攤位,后面做生意的吃住全在里頭。地方小得不得了,也就容得下一個人轉身吧。剛來的時候,夫婦二人和許多福建的茶商一樣,只賣茉莉花茶,生活雖然艱苦,但是生意還不錯。這讓夫妻二人看到了希望。
說到這里,施麗君特別提到了現在赫赫有名的“滿堂香茶業”,她說,那時的滿堂香已經在馬連道站穩了腳跟,甚至高老先生已經開始租下一些門面,做起了二房東。施麗君說,她當時特別感謝高老先生,因為他給很多來自福建且剛開始創業的人提供了一個可以落腳,可以擋風遮雨的地方。提到那段患難中的革命友誼,施麗君充滿感恩。
品牌化之路
在馬連道安營扎寨之后,林有希和施麗君夫婦開始對當時的市場情況有了了解。因為是茶葉科班出生,更因為對茶有一份骨子里的了解,他們覺得茶葉標準化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市場的亂象。
確實,那段時間的茶葉市場處于一種無序的混亂之中。例如一些達不到衛生標準的茶公然在市場出售,而一些不法商戶在茶里摻進石膏粉、糯米粉,以增加茶的分量。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毀壞了馬連道的聲譽,也讓施麗君這樣本著良心做生意的人無法獲取合理的利潤空間。也就在那個時候,施麗君和林有希決定走自己的品牌化之路。如果在價格上無法和一些企業競爭的話,他們就要旗幟鮮明地向市場標榜自己的品牌,而只有品牌,才能真正成為一種信譽與品質的保證。
現在,當我們回想2000年的茶葉市場時發現有明確地走品牌化道路的企業很少,而這也是林有希和施麗君夫婦最終能夠在同時期創業的同行之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有了自己的品牌,我們可以對外界宣傳和展示的東西一下子多了起來。“我們有自己的基地,有自己的字號,有自己的公司,可以控制生產的源頭,還可以向廣大不懂茶葉的消費者宣傳我們的標準。我們不怕別人的監督,我們能直起腰桿子頂天立地做事。也許我們做技術出身的人就是這個特點,不會像別人那樣研究市場,更不會應酬和交際。但是在我們眼里,有好的產品就有好的市場,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這樣一根筋地走下去。”施麗君輕聲慢語地說。
2000年,林有希和施麗君夫婦成立了“天湖茶業有限公司”,又回到老家福鼎開始承包茶園并且堅定不移地做有機茶園。對于他們的事業來說,這一年,邁開了新的一步。當然,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戰。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當年回家承包茶園的時候,施麗君和林有希成了當地茶商的笑話,說他倆是瘋子和傻子。“那里的破山誰要啊,草比人高。這么做林有希肯定是破產的。”在一些人的有意或無意的評論聲中,夫妻二人開始了艱苦的征程。他們堅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不管多難,都要堅持下去,因為透過讀書人的眼睛,他們看出只有真正的有機茶園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愛護自然,改良土壤,給子孫留一片凈土成為他們一生要堅守的信念。正因為有了信念才讓他們每走一步都清晰有力!
第一年,他們使用人工除草,漫山遍野的草,漫山遍野的人,在人海戰術的攻擊下,他們在一年半以后成功地拿到了有機茶園的認證。兩年后,天湖茶業自有茶園生產出第一批有機茶,在夫妻二人眼里,這些茶就像他們自己的的孩子一樣。于是,他們用了很大的精力去給這些茶做包裝,做宣傳,也贏得了一些北京媒體的關注。在媒體的大力配合之下,他們很快就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創業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時,來自河南洛陽的茶人因為認可林有希和施麗君夫婦的人品,找上門來要求加盟。但夫婦二人覺得公司剛成立,條件不成熟。一定要等到企業具備可復制的能力和實力之后,再進行招商加盟工作。可是河南的愛茶人堅持說愿意和林有希夫婦一起成長,也愿意和天湖茶業一起成長。茶人共同的理念使她成為林有希夫婦全國最早的一個加盟商。現在,她已經在當地發展到了4個專賣店。這些都給了林有希和施麗君夫婦開拓與發展品牌以很大的精神鼓勵。
女主外,男主內,分工明確,責權明晰
早年和林有希一起出來闖蕩外面世界的時候,施麗君剛剛三十幾歲。但是她悄悄安頓好了孩子的學校和生活之后,就和林有希一起踏上了行程。林有希知道,對于施麗君來說,這樣做其實是把自己回家的路全都斷了。
十幾年來,施麗君一直都是林有希最大的支持者和鼓勵者,她坦言,自己也是林有希最大的粉絲。正因為這份相知相惜,也因為夫妻二人同心同德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他們是很多人眼里的神仙眷侶。
很多人都說南方人會闖,其實也就是南方人多了一份勇氣。在施麗君看來,在這份勇氣之外,他們夫妻二人還應該有一份責任,這大概跟她受到的教育有關。
“我們倆個的家庭教育比較傳統,比較嚴格,加上我們對自身的要求,所以我們內心深處總有一種責任,就是向公眾傳播我們中國深厚的茶文化。”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創業初期經營小小的夫妻店時,施麗君都沒有擺出一副老板娘的姿態,而是謹慎地按照正規企業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擺好自己的位置,盡忠職守,企業才能真正做好。”
一開始,夫婦二人就根據各自的特長制定了由施麗君負責市場,林有希負責基地生產這樣的分工。也正因為這樣明確的分工,夫婦二人相互配合,默契搭配,使企業的決策真正做到集體決定,避免了一言堂或者決策過于分散的情況。
現在的天湖茶業是茶業界響當當的知名品牌,是全國茶業百強企業,也是福鼎市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一路走來,有艱辛,也有快樂。
其實,我們可以做很好的儒商
談及創業之初一腳踏入商場,施麗君用了一個詞:懵懵懂懂。
雖然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在夫婦二人心里,創業之初那段擺地攤的生活并不讓他們覺得太過糾結。辛苦付出,用自己的雙手去謀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讓夫妻兩人最糾結的,大概是如何給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在內心深處,他們是否認可自己“商人”這個新的身份。
“我們是不是淪落成了一個商人?俗話說‘無奸不商,我們是不是也因為踏入商場,讓自己的人格淪落成自己以前所不齒的那類人?”
到了2003年,施麗君和林有希徹底放下了對自己的拷問。世界上的商家有千萬種,有人無奸不商,還有更多的人“取之有道”,而憑借二人良好的信譽和市場口碑,他們完全可以成為文化儒商,一邊經商,一邊成為文化的傳播者。
“在內心深處,我確實把這個作為我的一個追求,一個信仰,因而,我也一直把工作的場所當成修行的道場。確實,人生的大舞臺就是我們修行的大道場。”
說到這里,施麗君跟我們講起了一方茶席。她說,一個茶席,面對的是世間百態。凡是坐在那里的人,內心要有一定的沉淀和修養,方才可以和客人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另外,只有修養到了,也才能在手起手落之間,泡好你想泡的那杯茶。同時我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可以讓人內心寧靜安詳,可以讓人有清楚的分辨能力。也有人問我,“當生意場上的一些做法和自己內心的理念相沖突的時候,你會怎么辦?”我想我的回答很簡單,做人要有原則,做事要有方法,本來這兩者是完全不沖突的。更何況我們耕耘的是一份健康事業,同時我也幫助到不懂喝茶的人能喝到一泡好茶。更多時候我和茶友是心靈上的交流。
所以,在外人看來,天湖茶業的發展似乎不那么迅猛,但是一路走來,施麗君夫婦走得很扎實、很欣慰。他們要做的是一件很綿長的事業,是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事業。
說到這里,施麗君婉兒一笑,在她看來,世事皆然,尊重自然、尊重規律,把握好每一個當下,如是,就是一個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