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東

如今,各地的人們已經把飲茶的精神內容貫穿于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及日常交際之中。飲茶的習俗已成為家庭和睦、親密友愛的象征。以下介紹幾種不同地域的飲茶習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與向往。
汕尾咸茶
咸茶,盛行于汕尾市和揭陽市以及桂、湘西部分地區,是舊時隆重而又經濟的接待客人的方式之一。每當客人上門,熱情好客的女主人就忙活開了:首先將茶葉放進牙缽(一種特制的內壁有鋸齒紋的陶器),濕潤后用石榴木或荔枝木等硬木做成約3尺長的擂槌(木杵)來回攪拌搗碎,接著將熟花生米、芝麻、薄荷葉等陸續投入牙缽擂成糊狀物,放進適量的食鹽,將煮沸的開水沖入即成,故又謂之擂茶。然后主人將炒米等大把大把地放入盛著咸茶的碗里,熱氣騰騰地端到客人面前。大家團團圍坐在客廳中,邊飲邊嚼,邊扯家常,主人則不時殷勤地為客人添上咸茶、炒米等進行勸飲,眾樂陶陶,別有一番情趣。
閩南功夫茶
功夫茶是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閩南人、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梢哉f,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后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喝功夫茶采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臺灣客家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這一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做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都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做食用,又可做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臺灣客家擂茶是臺灣客家的茶俗。其做法是將茶葉和花生米放入為擂茶而特制的陶瓷器中,用木棒搗碎成粉末狀,同時酌量加水,把茶和花生均勻地調成一種風味特殊、青中帶褐的糊狀物。再將滾開水沖入盆器中,加以攪拌而成。
廣東早茶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種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后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后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致多樣,這種傳統文化隨著廣東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閑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既名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于消化。常見的有烏龍茶、鐵觀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歡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涼祛火。紅茶色深紅,湯濃稠,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恰是絕佳配搭。
成都蓋碗茶
“蓋碗茶”,是成都最先發明并獨具特色。所謂“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稱蓋碗或三炮臺。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托茶碗的茶托子。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780-783)年間由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因為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著手指,于是崔寧之女就巧思發明了木盤子來承托茶杯。為了防止喝茶時杯易傾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來茶船改用漆環來代替蠟環,人人稱便。到后世環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有如環底杯。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區誕生了。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區浸潤發展,后世就遍及于整個南方。
白族烤茶
烤茶是白族的傳統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設置了鑲以木架的鑄鐵火盆,上面放有一個鐵三腳架,來了客人,主人便讓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生火,放上砂罐準備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熱后,放入茶葉,迅速抖動簸蕩煨烤。待茶葉烤至微黃色,飄逸出清幽的茶香時,沖入一勺開水。這時,只聽“傭”的一聲,被沖起來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繡球花狀,堂屋立時飄逸一股誘人的茶香。這一沖茶之聲,又響又脆,因而又稱烤茶為“雷響茶”。
布朗族竹筒茶
云南西雙版納的布朗族,每當夏季新茶吐嫩時,便采擷嫩茶尖倒入鍋中炒熟,然后茶葉放入竹筒內烘烤,直到竹筒皮烤焦,再用刀剖開竹筒取茶飲用。竹筒茶為圓柱體形,外形柱體光滑,色綠潤顯毫,沖泡后既有茶香,又有竹子清香,清涼解渴。制作方法為先將鮮葉殺青,揉出茶汁,再裝入一定規格的竹筒內,邊裝邊搗實,裝滿后加塞蓋好,并在竹筒體上打孔,以利于散發水分。然后放在40℃左右炭火上慢慢烘烤,隨時轉動,直至竹干。冷卻后剖開竹筒,用印有規格商標的牛皮紙包裝。
回族八寶茶
回族是個好客的民族。八寶茶,也稱“三泡茶”,是居住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回族和東鄉族人待客的傳統飲料。八寶茶以茶葉為底,摻有白糖(或冰糖)、枸杞、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干、蘋果片等,喝起來香甜可口,滋味獨具,并有滋陰潤肺、清嗓利喉之功效。在甘肅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都以“三炮臺”碗泡“八寶茶”招待親友。現代城市茶館內飲八寶茶已很普遍,漢族人也漸漸沾染了這種飲茶習俗。
佤族苦茶
佤族的苦茶,沖泡方法別致,通常先用茶壺將水煮開,與此同時,另選一塊整潔的薄鐵板,上放適量茶葉,移到燒水的火塘邊烘烤。為使茶葉受熱均勻,還得輕輕抖動鐵板,待茶葉發出清香,葉片轉黃時隨即將茶葉傾入開水壺中進行煮茶,沸騰3~5分鐘后,即將茶置入茶盅,以便飲喝。由于這種茶是經過烤煮而成,喝起來焦中帶香,苦中帶澀,故而謂之苦茶。如今,佤族仍保留這種飲茶習俗。
苗族蟲茶
苗族群眾愛飲一種“蟲茶”。稱之蟲茶,是因為它是蟲子“加工”出來的。蟲茶是我國特有的林業資源昆蟲產品,是傳統出口的特種茶。蟲茶是由化香夜蛾、米黑蟲等昆蟲取食化香樹、苦茶等植物葉后所排出的糞粒。蟲茶約米粒大小,黑褐色,開水沖泡后為青褐色,幾乎全部溶解,像咖啡一樣,飲用十分方便。當地山民收集干糞,經特殊處理后,得到顆粒細圓、油光金黃的“蟲茶”。泡出茶來,香氣四溢,喝上幾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