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騰飛

對付敵人,靠的就是謀略
秦國統一天下、滅六國是這么一個順序:韓、趙、魏、楚、燕、齊。秦先滅掉韓國,韓國國小力弱,一下子就滅掉了,跟拿一杯水潑蠟燭似的。然后是趙國,再是魏國。楚國雖然龐大,但事先已經被打敗過一回,首都被攻克,屈原都投河了,國力很虛弱,因此也被拿下。燕太遠,多活了幾年,不過也是很輕易地就被消滅掉了。最后滅齊,因為齊國離秦國最遠,實力又很強。所以秦王跟齊王田建說:“我滅那幾國你別管,你看著,等滅完了之后,咱倆平分天下,我是西帝,你是東帝。”田建很高興,后果很凄慘。各國求援他都不救,就等著做東帝,結果那五國一完蛋,他就成了最后一塊多米諾骨牌。
修一道長城防著你
公元前221年秦滅掉了六國,然后統一越族地區,擊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區。河套地區就是黃河大拐彎的地方,那里有水草豐美的鄂爾多斯草原。所謂“黃河九曲,唯富一套”,說的就是這個地方。秦奪之,修長城。
為什么修長城?不是把匈奴打敗了嗎?干脆一口氣把它滅了得了。可是滅得了嗎?人家是騎兵,一下子就跑得沒影了。漢族跟少數民族打仗,花錢太多,一場仗打下來,糧食供應都跟不上,國力基本上就耗盡了。于是就修一道長城把你攔住,我不過去,你也別來,況且我也沒理由過去,那邊的地不能種,要擱那兒建一個城,從內地運糧食,運物資,費用太大了,因此修一道長城就完事。
你們得按我的規矩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也就是后來的秦始皇,以咸陽為都城,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他采取了一系列類似“360安全衛士”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國家系統。
首先是建立了皇帝制度。皇權至高無上。夏商周三代統治者稱王。王是最古老的一個漢字,甲骨文里就這么寫,三橫一豎,稱用來溝通天地人的天子。等秦王嬴政完成統一之后,他說三代統治者都稱王,我要還稱王,無以將成功傳后世,所以你們給我琢磨琢磨,我應該叫什么。大臣們一想,你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就從“三皇五帝”里取兩個字吧。“三五”顯然很二,更像是鬧鐘或香煙的品牌,所以就叫皇帝,三皇五帝都沾邊。
從此,秦朝開始有了大權獨攬、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自稱“朕”。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朝統一以前,誰都可以稱朕,屈原就老稱朕。秦統一后,只有皇帝可以稱“朕”。其實這個制度實在不怎么樣,因為皇帝大權獨攬的結果,就是你這個國家的治國安民的能力完全看皇上一個人了。如果是明君圣主,國家就能夠強盛,但明君圣主是比較少的,中國歷史上明君比較集中的朝代是清朝,而明朝的則一個賽著一個混賬。
秦始皇一開始還是很勤政的,他每天早起洗臉刷牙之后看300公斤奏章。當時的奏章是寫在竹簡上的,要是看紙的,300公斤能看死他。他讓人在寢宮里擱一桿秤,每天秤約600斤,不看完不休息,累得手都翻不動竹簡了,就拿綢布條掛到脖子上吊著翻,太累了!
官制設置,那叫一個森嚴
秦始皇還建立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這套制度就是三公諸卿郡縣制度。皇帝至高無上,其下設立三公,太尉主管軍事。丞相,相當于國務院,主管行政,總領百官,國家大事基本上都歸丞相處理。然后是御史大夫,相當于副丞相,同時負責監察百官,還要掌管百官的奏章,相當于今天的副總理兼反貪局兼檢察院兼人民來訪辦公室主任。這三位稱為“三公”。三公之下是諸卿,相當于各部部長。諸卿在史書上叫“九卿”。其中一些常見的比如郎中令,相當于宮廷警衛;典客,相當于外交部禮賓司;宗正,掌管皇族內部事務;少府,處理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制造;廷尉,是管司法的。
諸卿之下,地方設立郡,再往下是縣,再往下是鄉,鄉下面是里。鄉、里的領頭人不是朝廷任命的,是當地人自己選出來的,就是村民自治委員會,跟居委會的性質差不多。
區別官員大小的方法是看官服上佩戴的綬帶,就是系在腰間一直垂到下面的那條大綬帶。還有就看你佩戴的官印,那會兒官印都很小,是可以佩戴在身上的。萬石的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綬,印是金的,綬帶是紫的;5000石的御史大夫是銀印青綬;再往下,2000石的諸卿和郡守是銅印黃綬;1000石的萬戶縣令(不到萬戶的是縣長)是木印黑綬。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政治、經濟方面秦始皇干了不少好事,但接下來秦始皇干的事兒就有點缺德:焚書坑儒。
秦始皇在統一國家之后,讓大家伙商量商量,議一議,我大秦采取什么統治方式?丞相王綰主張分封,分封秦始皇的諸子。
結果李斯這老哥不干了。李斯說:“文王、武王時海內71國,姬姓諸侯53國,全是同姓啊!結果怎么樣?照打啊!您的兒子和您的功臣們,用公家的賦稅賞他就完了,別讓他掌權,別封什么同姓諸侯。”所以自秦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封而不建。李斯是明確反對分封,主張搞郡縣。
公元前213年的一次宮廷派對上,博士淳于越可能喝高了,他跟秦始皇講:“你不搞分封,你擁有天下,你的兒子親戚都是平頭百姓,萬一有那種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臣子怎么辦?你的子弟沒有兵,他怎么救你?”
淳于越說這話,當然是為了皇上,屬于學術爭論。但他多說了一句話:“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就是說:“辦事兒不學古代你能干好?沒聽說過。”這句話把李斯惹火了。李斯說:“你什么意思?我干的事兒就是古代沒有。郡縣制古代哪兒有,你惡毒攻擊郡縣制度,你不跟中央保持一致,你不是反革命嗎?”所以李斯建議,這些儒生,談論詩書,以古非今,罪大惡極,干脆把他們的書都給燒了,除了秦國的歷史書和自然科學的書不燒,剩下的全燒。據說當時孔子的后代,把經書藏在孔府的夾壁墻里才保存了下來,要不然也就燒了。這個叫“火劫”。
讀書人視書為生命,把書一燒,他們就在背后議論秦始皇,秦始皇聽說之后就挖個坑,把說他閑話的460多人全活埋了。這個叫“土劫”,差水木金就能湊個“五行劫”。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化浩劫。秦朝的這件事兒辦得不怎么樣,屬于文化專制。
秦朝為何如此短命
究其原因首先是徭役繁重,一年得征700萬人的徭役。秦朝總人口2100萬,除去一半女的,就1000萬男的,700萬徭役就是除了老頭和小孩都干這個了。除了徭役,還有兵役,用來打匈奴、南越。也就是說,基本上這個國家的青壯年全都去干這買賣了,田地里剩下的就是坐公交車被讓座的老弱病殘孕。
這不算完,還有沉重的賦稅等著你呢。你說我服勞役去了,我們家該交的稅交不交?不交,你試試,一文不能少!否則大刑伺候你,割耳朵、挖眼睛、削鼻子、剁腳,全是肉刑。肉刑太討厭了,隨便挑一項都能被整成殘疾人,刑罰嚴重到這種程度,完全是破壞勞動力。另外還有土地兼并,農民沒有吃的,又沒有地種,有地的也沒力氣種,這還不造反難道造飛機?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安徽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然后以“伐無道,誅暴秦”為口號,建立張楚政權。他們失敗之后,劉邦、項羽繼續起義,公元前207年,劉邦至咸陽,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