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棟

我的孩子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倫敦市上小學五年級。2012年9月開學的第二天,老師給孩子開了一個學習用具單子,有尺子、英語詞典、英法詞典、計算器、亮光筆、鉛筆、削筆刀,等等。還發了一本學習計劃簿,老師把每天布置的作業記在上面,孩子每天帶回家來讓我們家長簽字,第二天回學校后學生之間相互檢查,只要是有家長簽過字的,就給一個笑臉小貼紙。
孩子每天帶回家的,就是文具盒和學習計劃簿——他的書包幾乎跟空的一樣。
在加拿大,學生把課本帶回家的事很稀罕。我的孩子和她班上的同學都沒有課本,這里的課本太貴了,一本五年級數學課本要50多加元。有很長一段時間,老師在英語課上都是給孩子們讀《哈利·波特》。
我對此比較擔心,也不知道該怎么輔導孩子,就去問老師上課用什么課本。老師似乎很不愿意說,指著一本課本說,這本書并不好,我想換一本。過了一段時間我才弄明白,老師怕我跟她要課本,因為課本太貴了。
學生沒課本并非僅僅因為貴,也是學校的習慣,學校常常把要學的內容整理復印后發給學生。有一回,聽說一個學生把課本帶回家了,有家長專門跑到他家看看學校用的課本是什么樣的。
學生都有課堂作業本,也是不帶回家的。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當堂做完,然后把作業本留在教室里。這樣,學生在學校里學了什么,家長很難知道。
有一次學校開家長會,校長征求意見:怎樣跟家長溝通。我說讓學生把作業本每天帶回家,可以讓家長知道學生在學校里學了什么。校長一聽,頭馬上搖得像撥浪鼓:“不行不行。”我很不理解,問:“為什么?”他說:“學生把作業帶回家去就會忘了帶回來。”旁邊一位家長也幫腔說:“你的孩子不會忘,我的孩子不會忘,總會有人忘帶的。”原來這就是作業本不帶回家的理由。
老師每天布置的家庭作業就是“閱讀30分鐘”。有時也有變化,無非是給家長的通知,比如“明天要開大會,把要求背誦的詩句背下來”“后天有老師家長見面會”,等等。圣誕節放假兩周,老師布置的作業只有一個詞——“閱讀”。
小學生每天早上9點開始上課,中午休息45分鐘,下午3點半放學。孩子每天學得這么輕松,中國來的家長反倒不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