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2012年,中國的互聯網產業風云突變,這一年,用手機上網的人數首次超過了用電腦上網的人數,社交媒體也方興未艾。新浪的微博、騰訊的微信輪番上臺,在不同平臺上各領風騷。還是在這一年,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之間烽煙四起,一會兒是“360大戰百度”,一會兒是“微信挑戰電信”,可以說中國的互聯網進入了一個群雄并起的時代。正在此時,自稱“閉關”了一年多的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決定重出江湖,而此時之江湖已非彼日之江湖。
張朝陽的頭上曾有很多光環:搜狐的創始人、中國青年人的創業偶像、長期占據雜志封面的明星企業家。2012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群雄逐鹿,各大巨頭使出渾身解數,拼得你死我活,狼煙正熾之時,張朝陽這位“中國互聯網的老兵”卻淡出企業管理,遠離公眾視線,“閉關”出世,長達一年半時間。2013年1月,他破關而出,發了一條微博:“閉關一年多,重新進入地球,發現3件事:1.人人都在用微信。2.人人都在說“好聲音”以及梁博等對我來說陌生的名字。3.好像是開了十八大,民心從罵街和用腳投票變成了充滿建設性和拭目以待,改革開放好像又時髦了。”
出關之后,面對一個迅速改變的世界,張朝陽錯過了些什么,又發現了哪些不同?一年半之前,又是什么原因導致張朝陽暫別紅塵,遁入“空山”?出關后,張朝陽做客《楊瀾訪談錄》,袒露心跡。
楊瀾:“朝陽,非常感謝你來到我們的節目,在‘閉關一年半以后‘重出江湖,所謂‘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重出江湖以后,發現互聯網產業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張朝陽:“在兩年多前大家都在玩微博,所以,我們當時也是在拼命地想把搜狐微博做起來,現在發現也不用和新浪競爭了,大家都在玩微信了,這是我發現的最大的一個變化,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變化。”
“閉關”的這一年多,張朝陽還錯過了另一個流行話題,那就是“你幸福嗎”。盡管這一話題受到網民的調侃,但切實反映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社會,在巨大的生存和競爭壓力之下,人們的精神焦慮普遍增加,幸福感正在下降的現實。
然而,誰又能料想到,張朝陽閉關正與2012年的這句流行語——“你幸福嗎”有關。用張朝陽自己的話說,2012年是他“最悲催的一年”。焦慮、抑郁,精神上常常處于一種外人無法理解的恐懼狀態。在外人看來,這位行事高調、自稱“中國有錢又有名第一人”的企業家,似乎沒有“不幸福”的理由。究竟發生了什么,讓他不得不放下企業管理,進行長達一年多的閉關?在訪談中,張朝陽談到了自己這一年多的焦慮。
二
楊瀾:“你說去年是你‘最悲催的一年,這種悲催的感覺,是什么時候慢慢侵蝕你的生活的?你是怎么突然意識到這些事情在發生?”
張朝陽:“我的腦子里總是有某些虛妄的想法趕不走,這些想法非常恐怖。以前自己用腦過度,導致腦子出現一些死循環,對于人際交往產生了某種恐懼。這些恐懼沒有辦法描述,難以言說。
成功者往往習慣什么事情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意圖來做,我是個完美主義者,總想要控制事情的結果,甚至認為我可以活到150歲。大約從兩年前開始,我覺得我出問題了,怎么可以這樣想,而且自己沒辦法克服。這導致我工作時總是處于忐忑不安的狀態,因此,我跟團隊說我不能工作了,我必須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張朝陽透露,他曾嘗試去美國找心理醫生,大量閱讀心理精神類書籍,同時嘗試在東方哲學中尋找導致自己焦慮的原因。
楊瀾:“為什么那些看上去很聰明、很敏感,甚至有著很強的意志力的人,往往更容易被這種精神焦慮和抑郁困擾?”
張朝陽:“成功往往能讓人的自我認知不斷膨脹,內心就會有一個超級自我出現。”
張朝陽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用“有錢又有名的第一人”來形容自己。他認為,自己有錢,而且是陽光財富;受過良好的教育,從事新興產業,又是將互聯網帶進中國的第一人。在受到大量的媒體吹捧后,滋養了內心的虛榮,開始了自我膨脹。他坦言:“表面上我還很謙和,但實際上我非常傲慢,這種傲慢的程度可能是我見到的其他的明星、名人所沒有的。”
三
是否有了財富和地位,我們便會遠離抑郁和焦慮?當張朝陽的成功已經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目標時,他需要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1964年,張朝陽出生于陜西省西安市,從小學習成績優異,17歲時他考上了清華大學,畢業后他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他說,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一定要成為最優秀的人。早年在清華讀書時他就和同學不停地比,比誰的作業先完成、誰學習的時間最長……他說:“整個社會只提供給你一種可能性。我的成績一直是前3名,可是得不到第1名我就去冬泳,那水真是刺骨。每天繞著圓明園跑五六公里,就是想證明我是可以的。”
楊瀾:“其實,我們在這個社會中受的教育,就是要如何競爭,如何獲得成功,我相信你從小的教育更是如此。作為一個聰明的男孩,在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都是尖子中的尖子。據說當時你在學校的時候,如果沒有考到第1名,都會讓你感到非常難過,而且一定要證明自己。”
張朝陽:“是的,如果沒有考到第1名,我就會分析,為什么考試的時候會出問題。比如,我的電學學得不夠好,因為電學有一次考試沒考好,一到電學考試的時候我就特別緊張,本來考試的知識我都懂,但是我答卷子還是會出錯。”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在美國博士畢業的張朝陽回國創業,創立了搜狐公司,與新浪、網易并稱為早期中國互聯網行業的“三駕馬車”。憑借著傳奇的經歷、張揚的個性,張朝陽成為明星企業家,用他自己的話說,所到之處受到搖滾歌星般的追捧。
1998年10月,他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50位數字英雄”之一;1999年——2001年他連續3年被《中國青年報》評為“年度IT十大風云人物”之一;2001年5月7日,他被《財富》雜志評選為“全球25位企業新星”之一;同年,又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明日領袖”之一。
然而,這一段被無數年輕人推崇的創業之路,卻讓張朝陽本人備受煎熬。他曾說:“作為中國互聯網第一代的創業者,我這些年受夠煎熬了,我厭倦了。”
談到自己的創業之路,張朝陽用“備受煎熬”來形容這些年的經歷。1996年,在尋找投資的時候,張朝陽四處奔走,異常艱難。1999年,新浪崛起,迅速超越搜狐,導致董事會不再信任張朝陽,他CEO的位置岌岌可危。2000年,新浪成功上市,搜狐上市卻還遙遙無期,到了上市的最后關頭,又出現意外,差點沒能上市。這些艱難,訴諸文字比較輕松,對親歷者來說,每一件都是一處荊棘叢,能走出來除了要有實力和運氣,還要有超人的意志力,要能抗住壓力,能化解危機。
張朝陽說:“在與董事會復雜的斗爭中,我學會了權術,從一個學生變成了對利益關系有清醒認識的人。我的生活充滿了競爭、危機和壓力。遠非外人所見的那樣意氣風發、春風得意,其中的艱辛和孤獨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
四
面對新的互聯網江湖,好強的張朝陽又該如何去應對呢?
楊瀾:“出關之后,眼前的江湖一片混戰,你不擔心又一輪競爭的壓力和這種成敗輸贏的計較會給你的精神帶來更多的壓力嗎?”
張朝陽:“這些壓力都是好處。”
楊瀾:“但是這些年來這些壓力的累積,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張朝陽:“它造成了我的用腦過度,但是經過閉關之后,我覺得混戰、壓力這些東西構成了我人生的樂趣,我以前的糾結也沒有了,反倒覺得工作上沒什么壓力。很多時候,靠想是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的,只有行動能夠解決問題。”
楊瀾:“對于競爭,對于一開始我們所說的江湖(互聯網)的人心險惡、明爭暗斗,今天你有了一種什么樣的不同態度。”
張朝陽:“對于工作來講,我現在實際上是更加淡定的一種狀態,因為以前我的目標是賺更多的錢,一定要自己更偉大,如果我看到被李彥宏他們超越,我心里會不忿,但現在沒有了,我覺得都挺好的。互聯網需要一代代的人來推動,我是完成了最早期的那一段的推動,甚至是中國互聯網的原始推動,后面的工作需要有更強的人來做。”
張朝陽總結說:“閉關結束后我有3個變化,接地氣、謙卑和幸福觀。以前我曾認為別人接近我都是有目的的,很少理睬那些主動接近我的人。現在我徹底變了,生命中的每一分鐘都是很有意義的,那一時刻遇到那個人跟你說話,一定是有意義的,他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以前我曾經認為,越有錢,越有名氣,就越幸福。但是經過這兩年的閉關,我認為錢多不是幸福的保證,錢多少跟幸福沒有關系。我這么有錢,卻這么痛苦。有錢、成功之后如果沒有管理好自己,往往更容易讓你陷入精神的痛苦。”
楊瀾:“張朝陽在《楊瀾訪談錄》中首次披露自己兩年以來的心路歷程,向公眾袒露自己精神的痛苦是需要勇氣的,那么對于我們社會而言呢?在這個成功學泛濫的今天,在千千萬萬的年輕人試圖成為第二個張朝陽的時候,我們的社會是否也在逼近某種臨界點。的確,成功是我們追求的,但它不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