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讀者·校園版》介紹過嚴凌君老師和他的“青春讀書課”。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他是一位充滿理想主義的語文教師,在努力地還原語文教育的初衷。除了課堂上的努力,嚴凌君老師還主編了一套內容豐富的《青春讀書課》叢書,作為語文課堂的補充。從今年開始,《讀者·校園版》增設“講堂”欄目,請嚴凌君老師開講他的“青春讀書課”,希望更多的人能與我們共享“青春讀書課”的魅力,也希望通過這個欄目能找到更多有想法、有個性的老師,讓志同道合者相互交流,為語文教育多保留一些生機。
一切源于牙疼
先來看一個故事,一頭灰熊的故事。
一頭熊不好好待在森林里,跑到人類居住的地方來騷擾。既不怕火,也不怕人,公然去砸門,與人類為敵,自然獵人就把它滅了。一頭熊為什么會發瘋呢?細心的獵人發現,只不過是因為它牙疼。
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睕]有牙疼你不會感到牙齒的存在,而小小的牙疼會使一頭灰熊失去理智,做出超越常規的行為,最終走向滅亡。人類何嘗不是如此呢?因為某個痛處、某種需求、某個愿望、某種激情,會促使你改變正常的生活軌道,跳出常規,做出非理性的舉動。最近網上爆出很多小事件:一個人活得好好的,突然在網上發布一條消息,說要與人私奔了;或者突然逃到國外去了。這些突然間超越常規的行為,往往是因為某個痛處所觸發的。這個痛處就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導致了一些必然結果。你總有某個時候會被生活的某個細節擊中,然后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軌跡。這個時候,你就會跳出常規,變成了一頭灰熊。當然,你的結局可能是滅亡,也可能是升華。2011年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令人至今難忘。路過的人看著被碾壓的孩子都不管,原因是大家都太“正?!绷?,害怕管了以后會承擔責任。而那個老太太跳出了常規,她覺得有人在那里需要幫助,她要去幫忙。她跳出了今人的倫理常規,回到古代的倫理道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類中去了。因為一種無可言說的痛逼得我們盲目生活。而上帝并不像牙醫一樣能治好每個人的“牙疼”,這時需要你自己護理自己。人的一生中,經常有“牙疼”的時候,不能等待別人來拯救你。因為“牙疼”,我們的行為輕易導致了人生的幸?;虿恍摇?/p>
幸福是一個輕薄的姑娘
幸福是一個輕薄的姑娘,
不愛老待在一個地方,
她撫摩你額上的頭發,
慌忙地吻你,就逃得不知去向。
不幸夫人卻和她相反,
總是把你摟著和你糾纏;
她說,她沒有要緊的事情,
她老是坐在你的床邊編結絨線。
德國詩人海涅,他一生經歷了無數的磨難,對于幸福與不幸,他有獨特的感悟。他說幸福就像一個輕薄的姑娘,她總是拈花惹草,心性不定,忽然對你示好,忽然又轉身不見了,幸福就是這樣的,偶爾露出她的美貌,很快,你就看不見她的蹤影。而不幸,卻像一個堅韌的、忠貞的、心如止水的老婦人,她非常有耐心地守在你的病床邊。假如說你的人生就像一場疾病,你躺在床上,不幸就守在你的床邊,很耐心地看護著你,而且一邊看護著你一邊為你打毛衣,要把你包裹起來,讓你沉浸在不幸的快感之中。為什么說“不幸的快感”?有些人具有一種悲劇性人格,快樂他體會不到,痛苦卻難以自拔。所謂多愁善感的人就是這樣的,他很容易體會到不幸不快,而且還會沉浸在里面,從中感到一種受虐的快感,這就是不幸的快感。這種人很多,你們自己去慢慢發現吧。
在痛苦中體驗幸福
幸福是多么奇怪的東西,很多人認為它在未來等著,更多人認為它已經過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認為它就在身邊待著。意大利詩人,人稱“生活之惡的歌手”的蒙塔萊在《幸?!芬辉娭?,用“幽光、薄冰、晨曦、氣球”等意象來描繪幸福的短暫、美麗和難以捉摸。他在代表作《生活之惡》中聲稱:“我時時遭遇生活之惡的侵襲,像被扼斷喉管的溪流,又像奄奄一息的鳥兒?!痹趺崔k?他認為只有用“清醒的漠然”對待不幸,像雕像,像云在藍天,像鷹在飛,就這樣,不逃避,也不被生活之惡擊倒。追求幸福的前提就是:直面不幸并擁有抵制惡的意志和勇氣。
黑塞認為,人在獵取幸福的時候,并不能體會幸福,“只有當你放棄一切欲望,再也不知道目標和追求,不再以幸福之名稱呼幸福,那時,萬事的洪流就不再沖到你心頭,你的靈魂就安靜下來”。黑塞喜歡中國的老莊,這個理念近似于道家的思想:超然于時事之上,無為而無不為。不汲汲于幸福的時候,幸福便可能悄然而至。
尼采的幸福觀又與眾不同,他認為幸福是個相對的概念:“是的!我的幸福——要使人幸福——確實,一切幸福都要使人幸福!”的確如此,獨善其身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只有先給別人幸福,自己才能感到真正的幸福。尼采在《醉歌》中向人們呼喚:
痛苦是深沉的——
快樂!卻比心疼還要深沉;
痛苦說:消亡吧!
可是一切快樂都要永恒——
要求永恒,深沉的永恒!
是的,痛苦是人類的常態,而快樂的力量卻更為強大,因為痛苦或許不請自來,而快樂,是人類永遠主動追求的方向。
感受幸福是一種能力
狄金森,美國詩人,一生都躲在小屋里,穿著一襲白裙,在那里安靜地寫詩。她在生前沒有發表過幾首詩,甚至沒有人知道她的詩歌才華。偶然有一個牧師發現了她的才華,幫助她發表了幾首詩。詩人也悄悄愛上了這個牧師,但因為他們兩人不可能走入婚姻,他們沒有發展為戀人。狄金森的一生可以說是很悲涼的一生,在她死后,人們在她的抽屜里找到了幾千首詩,從而將她評價為美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女詩人,甚至是世界詩歌史上自古希臘的薩福之后最偉大的女詩人。
我啜飲過生活的芳醇。
付出了什么,告訴你吧,
不多不少,整整一生——
他們說,這是市價。
他們稱了我的分量——
錙銖必較,毫厘不爽,
然后給了我我的生命所值——
一滴,幸福的瓊漿!
她對生活的理解很有意思,狄金森認為,她用了一生,來換取幸福,得到的只是一滴幸福的瓊漿,剩下的全是苦澀。人們說這是市價,市場價格就是這樣,不是我一個人這么不幸,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如此,這就是幸福的市價。為了一滴幸福的瓊漿,付出一生的追求,值得嗎?狄金森認為是值得的,她明白幸福是一剎那的,是經過努力之后才獲得的。幸福難得,卻不能因此忽略了它,否則將墜入永遠的黑暗之中。
幸福是一種自我感覺,它跟外界的評價標準沒有關系,跟你所擁有的東西也不能畫上等號,沒有人能阻止你獲得幸福,只看你能否感受到幸福。同時,幸福并非虛無縹緲的,它可以由很小的事物構成。例如,英國詩人奈特,有一天他在路邊看到了兩匹小馬,小馬對人毫無戒備的親近,讓詩人感動莫名,寫下這首名叫《幸?!返脑?。
微風吹過,我禁不住撫摩了她的長耳朵,
那皮膚柔和得像姑娘們的手腕。
我突然感到
如果我能脫出自己的軀體,我就會
怒放如花。
我們以前讀過葉賽寧的詩,他想把自己的手臂嫁接到白樺樹上,想與自然融為一體。在這里,奈特說他一下感覺到如果自己跳出軀體,就能在野地上怒放如花。這是什么意思呢?請注意前面說到的那兩匹馬在干什么?吃草。如果我此時變成草,就可以讓他們吃掉,變成對方身體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不用這么過度詮釋,身體化做滿地鮮花,只是比喻極端幸福的樣子。
幸福來自哪里呢?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東西,如果我們有足夠的領悟能力去體會它,去感覺它,去接受它,或許就會不斷感到有些幸福吧。用羅丹的話來說:“這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比松拿倒逡惨粯?,這世上并不缺少玫瑰,缺少的是你發現玫瑰、種植玫瑰,一朵玫瑰就擁有讓你的身體開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