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馬由韁



10年前,美國《連線》雜志刊登了《活在2013》一文,大膽預測人們屆時能過上把手機當“腕機”、隨時用“食物掃描儀”分析原料和過敏原的生活。如今,我們已置身2013年,《連線》刊出了一篇新報道,告訴我們有多少預想已經變成現實,以及到2023年又會是什么樣。
2003年的預測:腕表手機
蘋果公司將帶來一件了不起的東西,它應當囊括掌上電腦、無線網絡和迷你iPod的功能,而且能打電話。這種名叫iPhone的設備外形像一個腕表,內設運動傳感器,只需輕輕觸擊就可滾動應用列表或文件。上面搭載的攝像頭將為視頻通話派上用場,此外還有語音識別系統。
2013年的現實:
哈,蘋果公司真的使用了iPhone這個名字!可惜細節沒那么準,你能用它打電話,不過無法戴在手腕上。
展望一下2023年:
還是忘了腕表型終端吧,太小的屏幕畢竟無法顯示大量信息,要輸入資料也很麻煩。要解決這個問題,可改變大小的顯示屏是一個好辦法。三星公司已經公開展示了一種可折疊的OLED顯示屏,并打算在今年量產。到2023年,一塊屏幕將有更多功效和更多形狀。
2003年的預測:食物掃描儀隨身帶
在2013年,消費者不但能用隨身的食物掃描儀“刷”出食物原料信息,“人工鼻子”還能探測出大腸桿菌等細菌,或者是警告你其中含有花生、牛奶等可能導致過敏的東西——只需告訴掃描儀哪些東西是你不想要的。
013年的現實:
俄羅斯一家公司發布的Lapka是我們能找到的最相近設備。Lapka通過耳機孔與iPhone連接,可以為其加入5種傳感器,除了幫助用戶檢測輻射、電磁場、濕度、溫度等,最神奇的就是檢測食物的有機程度。
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發明的一種附加在手機上的設備,能夠檢測出大腸桿菌。此外,可檢測食物中常見過敏原的便攜設備也已出現。只不過能擁有以上功能的“食物掃描儀”還不知在何方。
展望一下2023年:
未來,手機里還會被塞進更多的傳感器,比如當你為手機搭載了一個了解食物化學構成的可擴展的探針,再加上壓敏表面,那么它就成了一個天平。
2003年的預測:“壁紙”顯示屏
2013年的家庭影院就是一層像無縫壁紙一樣,圍繞著你展開的超薄聚合物顯示屏。通過無線衛星直播,你可以從這種可彎曲的超薄顯示屏上,看到你想看的任何東西。
2013年的現實:
三星電子研發的可彎曲屏幕,預計今年會搭配手機Galaxy Q一同推出。LG公司也打算在今年將可彎曲的OLED顯示屏推向市場。
展望一下2023年:
2023年的一切都將被透明化,當然,這個場景你已在科幻電影里看過無數次。客廳的整面墻壁都將是顯示屏,另外別忘了把廚房的窗戶和浴室的門也換成這玩意兒。
2003年的預測:會“刷屏”的護目鏡
在專心為獲獎拼搏的同時,運動員也渴求獲取實時數據。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為自行車手、長跑運動員和游泳運動員設計專用的護目鏡。它能記錄速度、溫度、步幅或行程、海拔高度、心率、消耗的卡路里等數據,并傳送到半透明聚合物制成的顯示屏上。
2013年的現實:
史密斯公司推出的一款數字化雪鏡,能讓人“像玩電腦游戲一般滑雪”,因為它的機身內集成了CPU、攝像頭、微型抬頭顯示器、多種傳感器和藍牙通訊等裝置。抬頭顯示器能顯示滑雪者當前的速度、海拔高度、溫度,甚至還會給出建議,比如怎樣跳過一個小坡,滯空時間會是多少。
不過其中大部分功能需要連接其他設備才能實現,比如要通過藍牙與智能手機連接起來。
展望一下2023年:
在2023年,足夠智能的護目鏡可以根據指令顯示數據,或讀出數據,類似Siri的功能。再也沒有一堆累贅的外接設備,未來的護目鏡上充滿傳感器,一切皆內置。
2003年的預測:智能耳塞
如果為了睡得安穩而戴上耳塞,那就有可能錯過鬧鐘的聲音。而未來擁有聲音識別技術的噪音消除器,將只去除你選擇屏蔽的聲音——野貓的叫聲、愛人的鼾聲等等。
2013年的現實:
這么聰明的耳塞到現在也沒人見過,不過我們有“專業的入耳式耳塞”Snoremaster Pro,降低20~25分貝的噪音不在話下。內置電池能夠播放白噪音以掩蓋其他噪音,不過想聽到鬧鐘響就得靠運氣了。
展望一下2023年:
為什么不能讓耳塞擁有振動式鬧鐘的功能呢?更進一步,為何不在它里面塞一個內置陀螺儀來追蹤我們在夜間的活動,這樣就能監測睡眠質量,然后在睡眠節律中,挑選恰當的時機叫醒我們。